早上8点15分,25个月大的天天(化名)和爸爸妈妈一起出门,他被送进了就在小区里的木木橙托育园。在园里,天天将和其他19位小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一天,等到爸爸妈妈下班后接他回家。 这家被家长们评价为“离家近、老师专业、收费合理”的托育园,是鄞州区首家普惠性社区托育园,为3岁以下婴幼儿“谁来带”“怎么带”的托育难题,提供了一种新解法。记者 陆麒雯 1 普惠托育开到小区里,年轻家长省心又省钱 29岁的黄先生家住鄞州区姜山镇狮山社区水榭花都苑小区,从今年6月以来,他25个月大的儿子天天就托在家门口的木木橙托育园,天天也是首批入托的幼儿之一。 “我和爱人都在姜山镇上的企业上班,平时工作很忙。老人毕竟上了年纪,帮我们照顾孩子两年多也很不容易了。我了解到,鄞州区好点的托幼机构一个月要三四千元,负担不小,对我们来说接送也很不方便。”黄先生告诉记者。 在宁波,3岁以下婴幼儿有19万人,像黄先生家庭这样的托育需求着实不少。不过,这个一直困扰着黄先生的问题在今年6月得到了圆满解决。 黄先生居住的狮山社区有户籍人口5500余人,常住人口7800余人。为进一步探索解决育儿难题、关爱孩童成长,在姜山镇政府的支持下,今年6月狮山社区引入鄞州区首个民办公助普惠托育园——木木橙普惠性托育园,在社区免费提供400平方米的场地里共配置了3个班级55个托位。 “这里是全日托模式,每个工作日的上午8点到下午4点30分,刚好匹配我们的上下班时间,而且平均下来每个月2100元左右,也在我们可负担的范围内。最重要的是就在小区,接送真的太方便了。”黄先生“托”得很放心,儿子不仅生活习惯变好了,自理能力也增强了。 精心打造的园区内,用心的小设计随处可见:所有宝宝吃过的食物都会取200克左右进行科学留样,方便及时进行食品追溯;当天宝宝吃的食物放在大厅透明食品展示柜进行展示,让每个父母都更加放心安心;结合地域特色,托育园还在周围承包了一块田,让孩子们闻着泥土的芳香学习自然课…… 据木木橙普惠性托育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托育园开园以来,已有35名婴幼儿接受托育服务。目前,这一模式已在鄞州区中河街道、福明街道得到复制,惠及更多的婴幼儿家庭。这种社区嵌入式托育机构也为推广公建民营和普惠托育发展提供了范例,由政府免费或低偿提供社区配套托育设施,引入第三方托育服务团队,约定普惠收费价格,让居民真正能够享受到“家门口”有品质的普惠托育服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浙江省首批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中,宁波市16个“一小”服务场景入选,为全省最多,姜山镇狮山社区入选为“托育服务场景”。 2 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打造场景式社区照护模式 《浙江省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53.4%的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但当前入托率仅为7.5%左右,供给和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而宁波推出替年轻家长分担“带娃”时间和成本的普惠托育服务,正是在“甬有善育”这道民生考题上的突破口之一。 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打造场景式社区照护模式,是“甬有善育”的特色模式之一。2020年,宁波率先出台《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范围,加快与公众需求相匹配的、最紧俏的普惠性托育供给。 与此同时,宁波支持多元主体兴办,发展专业化机构托育照护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办、幼儿园办、用人单位办、产业园区办和公办,做大做多以普惠为导向的社会化、专业化托育服务产品,在支持社会力量办托、幼儿园办托两种主流办托模式的基础上,加大了公办、用人单位办等托育模式的探索推进力度,让婴幼儿家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纳入“浙有善育”系统管理的托育服务机构763家,可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33981个,每千人口托位数3.56个,托位数和每千人口托位数较2021年底均增长35%,镇乡(街道)托育机构覆盖率达到95.5%,平均每个社区拥有婴幼儿托位1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