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齐运营的宁海县陶瓷博物馆正在装修,靠墙打造的实木陈列柜里摆放着不同年代的陶瓷,散发出悠悠古韵。 采访过程中,陈晓齐时不时要帮工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回来,他都会先敲门再进屋,有礼有节,细节中可见一个人处事的稳当。 稳,是他在采访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不过,他也说,求稳,不是“躺平”,而是不轻率不鲁莽,伺机而动,稳步前进。 陈晓齐投身瓷器、古董这一行,跟家世有关。他的父亲陈先林是宁海当地出了名的“瓷痴”,自入行来,收藏了近5万件瓷器,堪称宁海民间收藏之最。2011年,经宁海县民政局批准,陈先林创办了宁海县陶瓷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从小耳濡目染,陈晓齐对瓷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感觉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中国文化专注的力量。”讲到这里,他的眼里有闪烁的光芒。 2005年,他从武警部队退役,工作一年多后子承父业。时隔多年,他仍记得当年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寻宝”的日子,从河南到江西,从上海到北京…… 27年岁那年,他第一次独立收瓷器。“那是一件观音尊,结果被人‘种萝卜’。”“种萝卜”是行话,大意是被人下了套。 “父亲没有怪我,而是从器型、包浆、年代特征等方面帮我分析为啥会看走眼。” “实践出经验”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以前他不懂其中的用意,而在经历这件事后,他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收起锋芒和浮躁,他的行事变得更加沉稳,就像凝聚在瓷器里的那股“专注的力量”。 从父亲手中接过宁海县陶瓷博物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不少。 这一行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想要“捡漏”几乎不可能,也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 为此,他想了不少办法,计划联合学校、教育机构开展一些研学活动,让更多孩子通过瓷器了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接下来,我还打算做一些直播。”他指着正在装修的一个房间说。 虽然一直把“稳”字挂在嘴边,但陈晓齐深知,求稳,并不等于可以“躺平”,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平台和现代技术让传统陶瓷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这次装修中,他特地为刚刚成立的“宁海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留了一处活动场地,“希望能为我们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