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访古寻幽
山中大蔡

胡氏宗祠古戏台。
胡氏宗祠大门。
古街悠悠。

    当秋风吹染大地,将山野披上斑斓的外衣,藏在山中的古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由宁海往西过隧道,沿山路盘旋,浓郁的秋色扑面而来。五彩的秋叶在山间摇曳,宛如被无意打翻的巨幅调色板,洒在山坡落入山岙,呈现出一场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大蔡村,就藏在这漫山沉甸甸的秋色中。

    通讯员 童俊娜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 

    大蔡村,位于深甽镇北面,距宁海县城22公里。原称象原,村口有狮子山和白象峰左护右卫,山谷中心坡地形如巨船,故又称为船村。象原村西有海拔900米的望海尖,南有海拔931米的望海岗,北有海拔550米的黄登尖,旧有古道穿越山谷往西经奉化或宁海通新昌、天台。在隋代大业元年(605年),天台蔡闻定偕夫人沿着古道徙居于此,之后因村里蔡氏人口最多,村名改为“大蔡”。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原籍徽州的胡直夫与金氏自奉化簰溪迁入后,亦耕亦读,子孙繁衍胜于蔡氏。如今村中有近千户三千人口,以胡姓为多。《胡氏宗谱》记载道:“象原者,余之梓里也,安定开基胡公受氏,盛自唐初,迁由宋始。此路通马岙,地接龙宫,奉川在北,香水流东,界隐峰兮径通……”一座群山环绕、一水东流的古村就这样由书间落眼前,展于世人面前。

    叹为观止的国家级古戏台

    “柳影弯月迎风鸣,狮象雄立听鼓声。”走进大蔡村村口,醒目处便是胡氏宗祠。祠堂靠溪,进村必先从溪北的古道过跨溪的洞桥之后在祠堂前经过。因此祠堂北墙兼作祠堂照壁,墙外就是村道。进入祠堂必须从祠堂东西两边的边门进入。边门也就成为头门,台州式的翘角马头墙似一顶官帽,故又称官帽门、官帽墙。进入祠堂后的前道地满铺卵石,青草丛生,一片古意。五开间的仪门开三道门,左右有八字式护墙,灰塑、石刻、砖雕十分精致。朝北的仪门檐下的月梁、卷棚“牛腿”都由名匠施雕,特别是一对倒挂狮子和凤凰堪称罕见。仪门全都不施彩漆,尤显古朴精致。

    据《宗谱》记载,胡氏有胡象泉在明万历年间官至京城兵马司指挥,多次获皇上嘉奖,恩赐建“狮子阊门”,今遗存尚留。由于原迁入时始建的祖堂不适应家族发展,在清代嘉庆己巳年(1809年)选择在村口新建“追远堂”,戏台也同时建造。

    宗祠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戏台、勾连廊、正厅。高敞的正厅祖堂,正对戏台挂着“追远堂”金字匾额。左右的看楼各五间,可容数百村民看戏。五开间大厅宽20米、深13米,保留宋明时代的梭柱和侧脚,花篮式的石柱础下托有覆盆石。

    古戏台与勾连廊连成整体,戏台离地面1.6米,进深4.9米、面阔4.8米。戏台四周没有围栏,屏风三片,四柱落地。台柱上有楹联一副,上联书:明眼者直观观我。据闻下联为:慧心人可当读书,但如今也只留“慧心”二字。

    古戏台有大小两个藻井。戏台中心的藻井是同心圆攒尖顶,小座斗与花拱昂头依次承托、出挑,并逐层收缩于井顶,十六条雕刻龙凤的经线也集中于顶部。戏台檐下的平板枋和小座斗、昂头等刻成如意龙头状,虽未曾漆饰,至今完好无损。戏台连接的勾连廊藻井,形制基本与大藻井相同,同样精巧完好。2006年,胡氏宗祠古戏台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古风犹存的民居古宅

    从宗祠离开沿山坡而上,脚下的石板路延伸至一座座民居道地。有些保存尚为完好,有些已在岁月风雨中倒塌荒废,留下残壁断垣在草木中挺立。在尚存的古宅中,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司城古宅。正如《宗谱》所言,明朝时的胡象泉及其子胡日升曾任职司城,屡获嘉奖,深受皇帝器重。故其回乡之后,皇帝恩赐他在老家建造狮子阊门,以示首肯与器重。遗憾的是,如今主体建筑已毁于火宅,只剩大阊门和石狮子。但依然可以从石板明堂、台阶台基窥见当年宏大的规模。街门顶的横额题“司城古宅”,两旁的门联以隶书书写:金鞭对对于公宅,玉树森森谢氏门。里面的门额题为“帝乡钦望”,内有楹联曰:堂构仰承宗祖德,箕裘克荷子孙贤。

    除了司城古宅,这里还保留着蔡家道地、上堪道地、郑家道地等特色民居。如上堪道地是一座完整的二层四合院,有古朴的石条踏步、长长的穿堂,以及卵石铺设的匀整的天井。此道地为清朝承德郎胡雍西家族所建,距今已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

    如今正值制作番薯粉的季节,游走在村间,不时看到竹匾上晾晒的洁白细腻的番薯粉。村民热情介绍,番薯在过去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之一。从前因为新鲜番薯放在家里容易变质,所以通过加工成番薯粉便于储藏。每到过年时节,用番薯粉制作的各式菜肴更是广受欢迎。据说,从番薯到番薯粉,要经过清洗、细磨、过滤、去渣、沉淀、晒干等工序。村民骄傲地说,村里人制作的山粉没有杂质,做成的番薯面和番薯粉丝质地坚韧,每年都有人开车上门抢购。

    勤劳朴实的大蔡村民

    勤劳朴实是大蔡人的标签,勇于开拓是大蔡人的精神世界。据说,这里的村民以耕读传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店铺林立的繁华富庶之地。有诗词为证:肉铺三家鱼九摊,店门日日自开关。象原漫道山乡地,无数村人此往返。

    集市兴旺发达,大蔡人由此产生了一种职业——挑夫。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没有公路,大蔡集市所有的货都是人工从奉化、宁波、西店等地挑回来的。挑夫们早出晚归,长途跋涉,办货近的到奉化大桥批发,远的就要到宁波了,海鲜则是从西店进货。挑夫不需要带钱,只要报出大蔡某店铺或者某老板名号,就可以把货物挑回来,到时候一起结算。奉化西部、新昌甚至天台人办酒席,都是走古道到大蔡购物。那时的大蔡,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大家把大蔡叫做“小宁波”。有时急需购买海鲜,西店都断货了,商家会跟顾客说:要么到大蔡看看?顾客往往能在大蔡买到东西。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快,大蔡集市的繁华就成了昔日黄花。但大蔡人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变化中寻找出路。不仅依靠自身的土地资源,以种植农作物获得经济利益,还走出大山,组织了许多建筑工程队,承包大型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远近闻名。

    如今的大蔡村,依然恬静如世外桃源。清净安宁,古风犹存。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