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渡船、轮船、航船和集市 处于甬江和前大河之间的清水浦,到了民国初期成了有渡船、轮船、航船相配套的水上交通要地。 清水浦的渡船是渡向江南新棉村和鄞县梅墟镇两个地方。到新棉村的渡口早先叫清水浦渡,后来改为清水浦新棉渡。这个渡口有老渡口与新渡口之分。 老渡口在前江神庙前面的江塘外,资料上说“为斜坡式干砌条石道头”,其实只是在滩涂上面铺几块水泥空心板权作道头,其遗迹还在。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曾多次到这个老渡口渡江。我是从清水浦路过镇西桥到江边,翻过土质江塘,向右走过一小段芦苇丛中的滩涂小道来到渡口。那时的道头还不是水泥空心板,而是几块石板,面积很小,仅能站立几个人。渡船是小舢舨,由两位老大掌管,一位在船尾摇橹,另一位在船头撑杆。乘客是踩着搁在船头和道头的木跳板上下船。我背着自行车过去,需要十分小心。渡江乘客很少,船不定班,有客即渡,无客即息,曾为我单人独渡。那段江面宽有四五百米,小舢舨到江心颠簸厉害,乘客们都按老大吩咐蹲了下来,大有出没风波里的惊险。乘船不用买船票,直接付钱给老大,渡资多少已经忘记。为了安全,凡遇大风大雨大潮汛天气就停渡,我碰到过一次,只能绕道到红联坐渡轮回来。这是至今仍留在我脑海里,对清水浦老渡口的全部印象。 后来,渡江乘客逐渐增加到每天有两百三十多人次,小舢舨和小道头都不够用了,便换成了可乘三十人的五吨木壳三马力渡轮,同时也换到新渡口停靠。新渡口在老渡口西面的清水浦大闸边上,是一个比较正规的钢筋混凝土码头。渡口由新棉村经营,于1996年2月撤渡。 清水浦的轮船码头主要停靠宁波与定海、沈家门、镇海的定班轮船。其中,甬定航线最早开通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到民国已有多家轮船公司经营,1913年有三北等三家公司的七艘轮船,1929年有六家公司的十艘轮船,1936年有十三家公司的十三艘轮船停靠清水浦。甬沈航线是1913年由三北轮船公司的慈北和姚北两轮首先开辟,到1939年共有七艘轮船停靠清水浦。甬镇航线开通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到1936年共有十五家公司的十八艘轮船和汽油船停靠清水浦。由上合计,清水浦码头停靠的轮船还真不少,一定是相当繁忙,十分热闹。 镇海内河运输,在清朝时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航运网络,进入民国又有发展。作为通往镇海和宁波城区、又为江北河网主干的前大河,就是其中的黄金水道。清水浦的航船运输是内通江北诸乡,外接江海航运,为客货集散和转运之地,更为客户称心。 清水浦随着水陆交通枢纽的形成,其集市也在民国初期兴旺起来了,称为清水浦市。清水浦市是每日市。当时镇海县有集市六十五个,其中每日市为二十个,清水浦市列入全县集市的前三分之一方队。清水浦市是街市,其大街也是沿江而建,并以清水浦路为中心分为东街和西街,街上开有渔行、木行、百货行等商行,上文提到过的前江神庙和老渡口是在东街;后来的清水浦大闸和新渡口是在西街。还有学校和教堂。学校叫东浦单级国民学校,由任耀廷、傅兆霖、张萼楼等创办或续办。 繁荣兴旺的清水浦水陆枢纽和集市贸易毁于战争。始毁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特别是1940年8月19日,日机在清水浦投扔炸弹和燃烧弹,大火历久不熄,烧毁房屋上百间。再毁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1949年4月,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渡海作战,疯狂捣毁船只,向在清水浦的小火轮等船只扫射,船长和多名乘客遇难,船毁多艘;两天后,国民党又派飞机轰炸清水浦,炸死炸伤村民十余人,炸毁民房、教堂几十间。毁于战争的清水浦,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复兴。 四、区划、汪姓和江神庙 清水浦在明嘉靖年间有清水村之称。明朝乡村行政区划实行乡都(或乡里)制,镇海县辖七乡二十四都九十里,清水村属东管乡三都。明朝东管乡辖区,相当于宋朝的清泉东乡和元朝的清泉乡的东半部,但在那两朝的区划里,没有看到清水浦或清水村之名。 清朝在乡村行政区划上,比明朝有所深入,但层次过多、变动过频,较为复杂。宁波府各县一般实行乡、都、图、庄制。镇海县在乾隆年间设为一隅七乡二十三都七十九图,清水浦属东管乡三都一图。上文提到过的清水塘属东管乡二都;善庆闸、颜家塘、善庆塘、清水浦堰均在东管乡三都。 民国初的乡村基层行政设置基本上是延续前清的区划。1930后年实行乡镇制,清水浦先后隶属于清泉乡、明泉乡、清水浦镇。1935年清水浦隶属东管区办事处的前江乡。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全县设五区七十八乡镇,后来乡镇数虽有变动,而清水浦始终隶属庄市区临江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起,清水浦依次隶属过临江乡、汉塘乡、沿江管理区。1961年10月起,清水浦由村改为大队,依次隶属过临江公社、城西公社、临江公社。1983年,清水浦由大队再改为村,属临江乡。1984年1月,清水浦由村改为乡,属滨海区。1985年10月,镇海县分为镇海区和北仑区,清水浦由乡再改为村,属镇海区临江乡。1992年5月,撤乡并镇,清水浦并入城关镇。2001年9月撤镇建街道,清水浦属蛟川街道清水浦行政村,直到现在。 清水浦有个世居的汪姓家族。汪姓是镇海县的一个大姓,据1986年统计,全县姓汪人口三千三百九十五人,其人口数排在全县五百零四个姓氏的第三十八位。 镇海县的汪姓家族共有三支,分别是郭巨嗣徽堂汪家、长石半江汪家、临江汪家。临江汪家始祖是汪思颜,他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戍镇海,遂世居东管乡清水浦,也就是说清水浦是临江汪家始祖居住地。清水浦汪家有别称大宗汪和分支半路汪等。 清水浦汪家在清末民初走出一个宁波帮著名人物汪显述。汪显述(1853—1925),字炳生,自幼家贫,十五岁辍学,习拖网业。后到上海学生意,留心洋务,渐通外语,为镇海老乡叶澄衷赏识,委派赴汉口经商办厂开拓市场。汪在汉口,搞得风生水起,又受两湖总督张之洞委为重任,声誉日隆,中外巨商均相倚重,竟相延聘他为经理、帮办等。发迹后的汪显述,依然急公好义,曾设难民所,施衣、施食、施药不一而足,并出资让流落外地的乡人返回故里;捐助巨资疏浚河道、铺修道路、开凿自流井、创办蒙养国民学校、谨修汪氏宗谱等,做了许多好事。 濒江而居的清水浦村民,因常受江潮之灾,便建了座江神庙,供奉、祈祷江神保佑。后来,在明崇祯七年(1634)又从外村迁来一座江神庙。为示区别,遂将后迁来的江神庙称为后江神庙,将原先那座或称江神庙或称前江神庙。后江神庙不知在什么时候消失了。 这两座江神庙供奉的神主,相传是一位被汉昭烈帝勅封为“司水利为六堡土谷神”的地方官。想必这位地方官是位为民办事的好官员,否则老百姓怎么会千年供奉,把安居乐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呢?可惜他没有留下姓名。这位汉昭烈帝倒是家喻户晓的,他就是刘备,刘玄德。 现在清水浦东街2号的前江神庙,是2019年新修建的,不知是否原拆原造。我每次去清水浦都会路过前江神庙,但见庙门紧闭,未得入内参观。据说每逢元宵节和农历七月半,举行欢庆活动,庙门大开。 在前江神庙后面,还有一个它的配套设施放生池。放生池长约五丈,宽约三丈。看它四周由大块条石垒筑得甚为考究的石岸石栏,可断定这放生池是老底子留下来的;看它中间的新装饰——那些还算雅致的假山盆景,估计村民们对这放生池还是很珍爱的。 现在,前江神庙和它的放生池,已尴尬地处于四周废墟之中,不知它们的命运会是怎样。 【参考资料】 1、《嘉靖定海县志点校》,朱道初校注,东华大学出版社。 2、《乾隆镇海县志点校》,顾科明、朱道初点校,东华大学出版社。 3、《镇海县志》,《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4、《宁波市镇海区志》,镇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 5、《镇海历史地图册》,镇海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6、《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镇海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地图出版社。 7、《宁波通史》,傅璇琮主编,宁波出版社。 8、《海天拾贝——镇海古塘古碶古桥古道》,镇海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宁波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