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0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的早餐吃对了吗?

    冬天的早上,很多人可能宁愿放弃吃早餐,也要在温暖的被窝里多睡十分钟。到了周末或假期,更是干脆美美睡到中午,早饭直接变成“早午饭”。这些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去改变,早饭该怎么吃呢?

    不吃早餐,危害真的很大?

    关于不吃早餐的危害,流传着多个说法。

    说法一:不吃早餐会导致体重增加,也就是长胖。这个说法的确有些依据。《国际肥胖杂志》曾跟踪14000名青少年长达三年,除了一个特殊案例,其他不吃早餐的人,无一例外全都变胖了!

    还有一项研究曾对比观察“每天都吃早餐”“一周内只有三到四天吃早餐”以及“每天不吃早餐”的女性群体。结果显示,变胖的概率依次递增。比如,一周只有一两天吃早餐的人,比早餐全勤的人变胖的风险高了75%。想用“戒早餐”的方法来瘦身的朋友是不是心碎了?

    说法二:不吃早餐容易得糖尿病。有研究证实,不吃早餐的人,糖尿病的风险的确更高。长期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会让血糖处于速升速降的状态,如同过山车,胰岛负担加大,糖尿病自然就找上门了。要值得注意的是,三餐中早饭对于一天血糖的平稳最为关键。因为早饭和上一餐间隔一般在8-10小时以上,而午餐、晚餐和上一餐的间隔也就 6-8小时左右。如果不吃早餐,身体十几个小时得不到外界糖分的来源,只能动员身体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产生生理活动所必须的血糖,长此以往,对于血糖的平稳还是有不利的影响。

    说法三:不吃早餐容易有胆结石。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胆结石是怎样形成的?用一句话来概括,胆汁积聚,胆固醇饱和,沉淀析出结晶,就有导致胆结石的可能。与其把胆结石的出现归罪于不吃早餐,不如归结于长期空腹。人体肝脏会分泌出胆汁,每次进食,胆囊受到刺激而收缩,就会将胆汁排入肠道之中来消化食物。长时间空腹,无法让胆汁排出,才会提高胆结石的风险。所以,不仅是不吃早餐的人,那些注重“断食养生法”不吃晚餐,甚至连续一天不吃东西的人,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

    早餐吃什么很重要

    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昼夜节律现象,也就是生物钟,人体与器官也会按照这个时钟来调节自身活动。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每天凌晨三点睡觉,十一点起床,并且坚持每天如此,那也可以说是作息规律、不算熬夜。同样的,如果习惯了在固定的时间吃醒来后的第一顿饭,无论是几点,只要不打破身体已经形成的固有生物钟,都可以说是在规律地吃“早餐”。规律有了,早餐吃什么也很重要。有些打工人为了赶时间挤地铁,起床后吃块饼干、喝杯咖啡就去上班,以为这也算是吃了早餐了。其实,这种敷衍的做法完全无济于事——摄入标准不够,约等于没吃。

    摄入标准不完全取决于量的多少,就算吃得肚皮滚滚,可能也不达标。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营养充足的早餐应包括谷薯类、蔬果类、肉蛋类、奶豆及坚果类之中的3类及以上。但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4.8%调查对象早餐食物种类达到3类及以上。

    很多人为了省时间,早餐只吃一个包子或是喝一碗粥,稍微讲究一点会再加一个鸡蛋,但其实这并不能满足营养摄入。

    而且我们的饮食习惯中,还有许多并不科学的地方:

    比如油条、炸糕,属于高糖高油食物;为了提升口感而佐餐的小咸菜,则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吃太多也许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顿营养达标的早餐应当包含:

    主食:包子、馒头。

    蛋白质:牛奶、豆浆、鸡蛋。

    膳食纤维:各类蔬菜与粗粮。

    维生素:水果。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午餐和晚餐都是正餐,而早餐只需要买个煎饼等对付一下,吃饱就可,炒菜和水果大可不必。这个观念其实要改一改。

    毕竟,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里,有一条十分重要的注意事项:

    每餐要营养均衡,蔬菜水果这些极容易被忽视的膳食种类,其实也是早餐的刚需。

    本文专家:李米 本文审核:陈然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  副研究员(科学传播) 高级工程师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