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迪夫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才能吃到的糕点,寓意年年高。 据说年糕源于吴国,当年为了防止侵略,吴国大夫伍子胥带人修起了著名的阖闾城。城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 ,若国家遭难,人民受饥,可在城门下掘土数尺,自可找到食物。”在伍子胥死后,越国趁机伐吴,吴国百姓果真饥饿难忍,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于是暗中拆城墙挖地,却发现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百姓们用糯米砖石制成食物,渡过了难关。后来人们为了感谢伍子胥,每逢过年都要制作年糕来祭祀伍子胥,祁盼生活“年年步步登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在年前搡年糕是件大事。当年搡年糕的面粉是用石磨磨出来的,将浸泡一天的糯米沥干,挑到磨房排队。磨面粉需要两人配合,一般是夫妻搭档,女人用勺子舀起沥干的糯米慢慢向磨眼“喂”,糯米通过磨眼流入磨膛,男人开始用套杆钩住石磨盖子(上扇)边缘的立柱,慢慢匀速来回拉动使磨盖子转动,糯米会顺着磨膛滑入磨齿,随着上下扇的磨齿相互咬合磨动,糯米便被辗磨成粉末,并从夹缝中挤出磨盘的出粉槽,糯米粉就这样磨出来了。一般要将糯米粉磨两遍,第一遍磨出来的比较粗,夹杂有面皮和少许细米粒,称“头糙”(也叫“粗粉”),第二遍就非常细,称“二道”(又称“精粉”),松软细腻,洁白如雪,用手指粘一下——水滑如凝脂,主要用来做汤圆。石磨的糯米粉是常温低速研磨的,所以营养成分不会被破坏,很纯,也不加任何添加剂。也有人家嫌糯米数量少,会掺些粳米,但那样做成的年糕黏性和韧劲就会逊色不少,当然也有通过调配糯米和粳米的比例来实现年糕的软硬。 搡年糕用的是“粗粉”,一锅水烧沸后,将粗粉倒入蒸笼,架在上面用旺火蒸20分钟左右,再闷上10分钟,粗粉即可蒸熟。揭开蒸笼盖,只见一股白色蒸汽腾笼而出,慢慢散开,笼内蒸熟的糯米粉高高发起,在蒸汽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似一朵盛开的白莲花,所以称刚蒸熟出笼的粗粉为“糕花”。将蒸熟的糕花倒入石臼,年糕要趁热搡,这与“趁热打铁”是一个道理。 搡年糕,是门技术活和体力活,功夫自然在搡字上。石硾(石杵,姚北方言称“驮坠”,有三十来斤重)、石捣臼都是石头做的,搡年糕抡硾的人不仅要有力气举起石硾,更要会用力,还要搡得准,把力用到点子上恰到好处才行。一个人搡,另一人在旁边捋,搡两下中间糕花就薄了,得赶紧把旁边散开的往中间推,堆厚实,免得石硾搡到石臼,石头碰到石头,就会磕下石粉石屑来,那一蒸笼糕花就报废了。体力是搡年糕的头一关,连石硾都举不起来的人,自然会被笑话成“黄胖”(指生过黄疸病没力气的人),还编出顺口溜“吃力勿讨好,黄胖搡年糕,黄胖搡出病,年糕还欠拧”来嘲笑。 搡年糕也需要两人配合,一人负责抡石硾搡,另一人挽起袖子双手捋和推。抡石硾的往双手吐口唾沫一搓,然后握紧硾柄高高举起,对准石臼中心热气腾腾的糕花,稍一松劲石硾就重重落下,这是借石硾重力落下的,使的是巧劲。一个搡一个捋,两人以喊号子为令。号子一般由抡硾的起头,内容相当随心,用的是当地方言;扯开嗓门带着节奏,有提醒也有鼓劲,四字为主,当一个抡起石硾喊“用力搡啊”,另一人一边应声“嗨哟”,一边迅速用双手将糕花从石臼边拢到中间,随即石锤“啪”地落在糕花上,“头皮小心”“嗨哟”“前山黄胖”“嗨哟”“黄汗搡出”“嗨哟”…… 刚出笼的糕花太烫太黏,就要在旁边放盆水,把手蘸下水再捋。捋的时候,动作要快、准、稳,干净利索,不然没等你缩头回手避开,那石硾就落下来,若是砸到头和手那就悲剧了。举石硾的也要稳,双手要紧捏硾柄,眼睛视野要宽,视线不能离开捋糕花的人,踩着节奏“嗨哟嗨哟”地搡。两人必须默契配合得严丝合缝,起初时糕花是散状的,很粗很散也很粉,经过两人一阵“打、捶、挤、推”,搡到后来就变成面筋,又细又密又腻又韧,表面还冒出面浆来,柔润如婴儿的皮肤般光滑。 搡好的面团搬上洗干净的用门板搭成的案台,就开始做年糕。三四个帮手一齐拥上,趁面团尚留余温,分工明确赶紧上手,拧、搓、揉、拉、压……一条龙流水作业。一人一边拧下一颗颗拳头大小的面团揉一下,顺手在案台上搓圆,另一人马上接手将面团拉至一手掌长短,然后用印糕板压实,整形修平棱角边,一条光滑的年糕就做成了,这过程也叫“压年糕”。闲余时也会用年糕团揉捏些鱼、兔子等,两边会摁上一颗绿豆作眼珠,还有仙桃、元宝之类给涂上相应的颜色。一旁有人开始码年糕,整齐排列,横竖各四条,一般叠四层为一码,一码十六条年糕,一方面为了便于计数和搬动,另一方面用老人的话说,年糕要一层层叠在一起才叫“年年高”,最后会在整码的年糕上面盖一个红印戳,寓意“红(鸿)运当头”。 年糕搬回家后,整码的年糕就不能粘在一起了,要一根根小心地拆下来,不能扯破表皮,放在竹簟上摊开晾干,等年糕表面结皮、不粘手,才能收起来。部分切成年糕片后晒干收藏,其余要放在坛子里用清水浸泡,一则防止老鼠偷食,再则主要是防止年糕干裂,浸泡能保持年糕水分,这样一直可存放至来年四五月份。 年糕的做法和吃法相当多,既可作主食,也可当点心和零食,有炒年糕、汤年糕、蒸年糕,青菜年糕、豆腐年糕、荠菜年糕,糖炒年糕、油炸年糕片、年糕片爆米花……搡出来的年糕原汁原味,不仅香糯细腻,还非常滑溜有嚼劲。农村长大的孩子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当年土灶灶膛里的煨年糕了,年糕经柴火炙烤后香气扑鼻、外焦里嫩,扒去焦皮,软绵绵、热腾腾的,那味道又香又糯,特别好吃。那个年代农村还有一个习俗,若有新女婿第一次去女方家,丈母亲娘还会亲自煮一份“甩蛋年糕”(水煮年糕加鸡蛋和白糖)当点心,以示对女婿的认可和满意。 如今搡年糕已被机器年糕替代,石硾和石捣臼也进了博物馆,偶尔在旅游景点见到搡年糕的表演场景时,倍感亲切,只是记忆中香糯有劲道的年糕再也尝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