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志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辞世

前童古镇、南宋石刻群都有他的贡献

2021年2月,
杨古城在家中。
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

    昨日记者获悉,1月13日20:06,宁波著名文保人士杨古城因病辞世,享年85岁。

    杨古城,浙江宁波人,出生于1938年,退休前在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工艺美术研究,是一位髙级工艺美术师。

    自1993年前后,他致力于宁波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文物古迹的研究保护不遗余力,被称为“文保狂人”。经他努力保护下来的文物古迹遍布四明大地,包括宁海前童古镇、东钱湖南宋石刻、月湖徐时栋故居等等。

    其研究著作有《现代家庭布置陈设艺术》《中国狮子艺术》《中国佛像艺术》《南京石雕》《朱金漆木雕》《宁波老桥》等,2008他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1

    少年杨古城爱画画

    杨古城一生系于天地间,行走于巍巍古城。山色在眼,风声在耳,历史在心。

    幼时,他的家境并不好,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学费都是自己挣来的。

    上初中的时候,他是班上的美术课代表,一周有两节美术课。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迷恋上绘画,尤其擅画动物与风景。

    他的美术老师是杨连昌,毕业于上海美专,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1958年,《宁波报》招聘美术编辑。杨古城想试一试,拿着厚厚的画册前去应聘,还真被录用了。

    第一次发表插画,他用了笔名“古城”。后来,这个笔名就一直沿用下来,取代了他的原名“杨官诚”。

    那个年代,报社常常用素描画代替照片。杨古城几乎每天都在画,除了画边栏,配插图,写美术字,还画建成的新大楼、先进人物……

    1960年,《宁波报》停刊,杨古城到宁波六中教美术。他的地理基础扎实,后又兼任地理老师。

    1961年,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急需美术人才,曹厚德所长求贤若渴,找到了他。杨古城仿佛找到人生的光束,从此与民间文艺结下不解之缘。

    2

    从工艺美术师到文保人士

    1978年12月,改革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中断交往多年的日本佛教界,提出派团到中国,朝拜浙东名刹天童寺与阿育王寺。重修寺庙的任务落到了宁波工艺美术研究所。

    1979年底,天童寺修复完毕。第一批来敬拜的是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朝拜团。其中有一位僧人,名叫村上博优。他不仅是位僧人,还是文化学者,尤其对中国文化史颇有研究。

    村上先生知道宁波曾有10道城门,还知道每道城门的来历与故事;研究得知徐霞客古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这些见识,听得杨古城一愣一愣。

    从那个时候起,杨古城开始对宁波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村上每一次来宁波探访,杨古城都会陪同。他们用慈悲敏感的心寻找散落在荒野的文化遗存,不断加深对这片土地深厚底蕴的认知。

    1996年,杨古城从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宁波文化的保护与研究上。

    当年9月,杨古城第一次探访宁海前童古镇。那时候的前童,溪水熏臭,畜粪满地。但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家家户户门前的雕梁画栋,让他流连忘返。

    然而,当他看到白墙上的“拆”字,顿时心急如焚。回去以后,杨古城熬夜写下5000字的考察报告,对前童古民居的现状、评价和开发保护首次提出了详细的论述。

    三天后,他再一次来到前童,把这份报告交给镇政府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不要拆迁。他又联系民间文保人士、媒体,四处奔走相告。

    1998年,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文物专家毛昭晰来宁波开会。

    杨古城默默地在会场外等候,会议一结束,他就把在前童拍的照片塞给毛昭晰,请他参与保护工作。

    第二天一早,毛昭晰打电话给他:“昨天晚上我跟夫人一起看了照片,很感动,今天我不去其他地方考察了,就去前童,你陪我去!”

    毛昭晰到前童镇后,不住地感叹:“这么好的古村,怎么能拆?”

    如今的前童古镇,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为对前童的保护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前童镇政府向杨古城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

    3

    保护南宋石刻

    宁波东钱湖及周边地区,是南宋史家墓园所在。

    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墓道石刻或被盗损毁,或散落在荒野中,无人问津。

    20世纪九十年代起,杨古城就在关注这些石刻,自费往返50多次,发现整理了近200件石雕、石刻。

    隐学山余有丁墓道、上水史渐墓道、福泉山茶场的史弥远墓道、绿野村的史诏墓道,一一揭露。

    为防毒蛇袭击,虫害叮咬,他和同道友人总选择秋冬柴草枯萎凋零的季节去,来回路途遥远,就带着干粮充饥,喝着溪水解渴。

    山上寂寥,远离村庄,柴草齐腰。要想走捷径,发现藏匿的墓道石刻绝非易事。杨古城、曹厚德总是携带指南针,测定墓道的地理方位,辨别座山、案山,青龙、白虎山,边查询边做记录,回家后还绘出图表一目了然。

    元灭宋后,大肆掠夺,十墓九空。因此很难见到刻有文字的墓碑、墓志铭。然而墓道石刻、石牌坊、享亭等建筑无不显示出史家“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超凡地位。

    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南宋石刻的真面目,在一次次的田野调查中渐渐清晰起来。

    后来,有学者总结,东钱湖南宋石刻群的发掘,填补了南宋中国墓道石刻的空白。为研究中国美术史、雕塑史、服饰史、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先人留下的古迹,杨古城跟人争执过,哀求过,也曾废寝忘食,昼夜伏案,但他从来没有后悔。

    晚年,杨古城时常参与组织“宁波文化之旅”,陪伴同样对宁波文化感兴趣的人走访山山水水。一件马夹背心,一条棉布裤,一双球鞋,一个帆布包,一个傻瓜照相机,几乎是他的标配。

    他热衷于传播知识,分享所知,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宣传不遗余力。

    他对浙东文花的爱,也带动了很多业余文保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护身边的一石一木。

    杨古城曾说,“我知道得愈多,就愈有自豪感,原来我们家乡曾有那么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因此更有研究和保护的责任感。能让那些被历史风霜遮蔽的文物重放光华,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

    他是一个普通的宁波市民,深沉地爱着脚下的每一方土地。

    (文字综合陈也喆——《杨古城:行走于巍巍古城》)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相关链接

    杨古城参与保护的主要文物(不完全统计)

    东钱湖南宋石刻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沟后、横省石牌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县前童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张苍水故居(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传哲故居、药皇殿(宁波市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时栋故居、湖心寺(宁波市市级文物保护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