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中国外贸顶住俄乌冲突、疫情反复、外需下滑等重重压力,保持平稳增长。随着各地统计局陆续公布进出口数据,中国内地外贸强市的年度“成绩单”也浮出水面。 宁波以1.27万亿元的进出口额,巩固中国“外贸第六城”的地位,较第5名东莞的差距,从2021年的3321亿元缩窄至1256亿元;领先第7名广州1723亿元。宁波的出口额保持全国第5位。 “万亿俱乐部”成员 成为顶梁柱 2022年,中国内地外贸“万亿俱乐部”共有7位成员——由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宁波、广州组成的“七星连珠”,合计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45%,是中国外贸平稳增长的中流砥柱。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是中国外贸当之无愧的“领头雁”;深圳则凭借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摘得中国内地年度出口额的“三十连冠”;央企林立的北京,发挥全球采购的规模效益,成为进口“一哥”,进出口额与深圳只差了不到300亿元。 苏州、东莞、宁波、广州均为沿海外贸大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尽管它们2022年的排位和2021年相同,但差距已悄然拉开。宁波的外贸同比增幅居这4座城市之首,达6.3%,而东莞却出现-8.7%的滑坡,苏州和广州均基本持平。 紧随其后的是计划单列市厦门、青岛,进出口额已突破9000亿元,是“万亿俱乐部”的实力后备军。金华是2022年中国内地外贸强市中的一匹“黑马”,进出口额同比增幅高达16.3%,一举超越佛山、南京、郑州跻身第15名。 从增幅看,历经重重考验,2022年中国内地外贸15强城市,仅有5座的进出口额同比增幅超过5%,分别是金华、北京、无锡、青岛、宁波。除了“进口一哥”北京外,其余4城均为出口占主导,在稳住出口的同时拓展进口增量。 宁波外贸的韧性何在? 面对2022年复杂的外部形势,同为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大市,为何宁波、金华、青岛、无锡等城市逆势突围,而苏州、广州、东莞则明显承压?答案或许和贸易结构、产品类型等相关。 如东莞外贸以“三来一补”起家,加工贸易占比约四成,以制造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闻名。随着2022年下半年外需下滑,全球消费电子行业疲软,使得订单缩减。而加工贸易项下的劳动密集产品,更容易受到订单转移的冲击。 此外,由于香港是广东外贸进出口链条上的关键中转站,上半年的香港疫情,给粤港澳大湾区的供应链带来挑战,对广州、东莞造成影响。作为中国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外贸占全国的比重,已从巅峰时期的40%降至去年的20%左右。 相形之下,宁波的一般贸易占比近九成,“千军万马闯世界”的民营企业是外贸主力军,较东莞、苏州的加工贸易更为灵活自主,能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其他2022年出口增幅超10%的城市如深圳、无锡、金华、杭州等均有类似特征。 一批宁波外贸企业敏锐捕捉市场风向,等待风口来临青云直上。去年上半年,深耕户外露营的“挪客”,凭借前瞻布局获得首轮融资;下半年,“五年磨一剑”的德业股份搭乘新能源板块的东风,将户用侧储能逆变器销遍全球…… 宁波政府部门敢为人先、务实高效的作风,也为“稳外贸”做出贡献。去年,宁波在全国率先组织商务包机2批8班次,服务600位外贸人拓市场,拉动订单额约20亿元;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稳定在300条以上,为宁波制造出海护航。 宁波如何 向其他外贸大市“取经”? 宁波无疑是中国外贸的“优等生”。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中国头部外贸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路线,对宁波外贸的提质扩量颇有参考价值。 深圳已取得中国出口“三十连冠”,但它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仍在先进制造与开放型经济领域动作不断,且非常重视发挥平台效益—— 去年,深圳组建了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推动电子元器件分拨中心落地并实现进出口实绩。届时,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会迈上新台阶。深圳还在争取大豆离岸现货交易平台落户,拓展农产品跨境交易。 北京的进口额之所以在2022年增长,也得益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022年,北京的集成电路产品进口增幅近90%,生命科学技术产品进口也非常“给力”。进口的“高精尖”产品,将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上海和杭州,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方面颇有建树。上海本地企业“米哈游”已成为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其开发的《原神》蝉联中国手游出海年度收入冠军;杭州在去年举办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成立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 放眼2023,宁波可以借鉴“平台思维”,让“单打独斗”的中小企业形成合力;进口更多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紧跟文化出海的步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数字化为贸易插上想象的翅膀。 记者 严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