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08日 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要做一条自信鲲池鱼”

鲲池小学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同学们把自己做的小鱼挂上去。
记者 张培坚 摄

    “我要做一条自信鲲池鱼”“我要做一条勤学鲲池鱼”“我要做一条健体鲲池鱼”……2月7日上午,镇海区鲲池小学校门口,来校报到的同学们纷纷在一条条“鱼”身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是新学期他们想要成为的模样。

    校园里,同学们正用一条条“小鱼”装扮一条“大鱼”。这些“小鱼”都是大家在寒假里完成的劳动作业,最后组成的“大鱼”形状为鲲,契合学校校名。师生共同完成的“鲲”,成了新学期校园里的一个装置。

    同学们缝制的小鱼形态可掬,有的用珠片装饰,突出鱼鳞的形象,有的特意选择了带有小鱼图案的布料,还有的同学把学校的校徽形象缝制到了小鱼身上。五年级的潘宥宇小朋友一直抱着自己的“鱼”,舍不得挂上去,他说这是自己花了五六个小时一针一线缝好的,特别值得珍惜。

    为什么会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做这样一个校园装置?学校党政办副主任陈希介绍,在鲲池小学的文化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条小鱼,鲲池就是一方池水,滋润着他们不断成长,从小鱼变成大鱼。“我们希望通过装置,通过劳动实践的作品组合,让同学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参与感,提升大家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事实上,在鲲池小学的校园内,有不少装置布置其间。在学校的圆厅里,是《昆虫家园》的装置;在拓展教室区,有获过奖的青铜装置,有还没组装完成的《山海经》大型装置,也有可移动的“变色龙”。所有装置的材料,基本都来源于身边随手可得的废弃物,比如矿泉水桶、报纸、小时候的玩具等。师生们将这些材料分类处理,再经过艺术加工,就成了具有美感的校园装置。

    “平时,我们通过常态美术课、走班拓展课和社团,三级联动,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动手能力,并结合无废学校、传统文化布艺、劳动教育等特色,完成这些作品。这个过程,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并布置在校园里的时候,也培养了他们小小主人翁的意识。”陈希老师介绍。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张瑞琪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