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丹虹 王安石作为能吏,在鄞县兴水利、纾民困、办学校,治绩斐然。然而,影响千年的王安石,治鄞千日仅仅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分。现在每当去东钱湖游玩,见万顷碧波,眼前就会荡漾出王安石的身影。但这些都是当今的后话,回归初心,对自己来说,王安石这个大名率先闪亮眼的是他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尤其那个“绿”字之妙用,是为语文老师所津津乐道的点。在我看来,同为教科书级别的“推敲”典范,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给人以孤零零的佛门意境,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有着一种大幅度的欢欣与鼓舞。且他的“绿”虽经锤炼,却有浑然天成之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但从浩瀚的古诗里经大浪淘沙般地筛选,最后进教科版的是绝少数,而王安石的《梅花》诗小学生都会背: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内敛深沉,耐人寻味。王安石对宋诗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尤其是他晚年的创作诗风,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我们今天讲宋韵,那时代音乐背景的旋律一定是宋词。相比较,王安石的词作远远少于诗,现存的诗有一千五百三十余首,词仅二十余首。可是,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历代宋词选本不曾缺席的一首: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般开阔高远、豪放沉郁的绝唱,难怪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周汝昌大加赞赏:“王介甫只此一词,足已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朗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也许对于王安石来说,改革变法才是他的理想抱负,写诗作词只是其业余爱好。然而,造化作弄人起来,常反着来。传统的史学评论对其变法有所诟病,但他“文曲化科”,有目共睹,历史上即使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钱钟书《宋诗选注》)。 这使人想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诗比历史更具有普遍真理性。确实,历史是客观存在,可它有偶然性,有开始也有终结,人在阶段性中的作为是受各种条件局限的。而诗不然,诗所描写和抒发的情景具有普遍审美意义,那种个体经验提炼后所揭示的必然规律或引发的情绪,在心灵上有着共通性。 好的艺术作品魅力永久。王安石曾经实施过的“青苗法”早被废除了,可是至今我们却依然品味着他满蕴哲理意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眼下刚过完春节不久,还在“正月里”,稍识文墨的中国人大概依然会想起王安石这首千古流传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