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快速搜救暂告一段落

宁波4名救援队员转入灾后重建工作

当地灾民将手套送给张赛晓,向她表达感谢。受访者供图
黄海辉站在废墟高处。受访者供图

    2月13日,是土耳其大地震发生的第8天。据央视新闻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月12日,土叙两国已有超过3.3万人在地震中遇难。宁波鄞州蓝天救援队的4名队员自2月10日抵达马拉蒂亚震区,目前已开展第4天的救援工作。

    几小时救援下来,冻得全身都快僵了

    作为鄞州蓝天救援队队长,陈庆一直在万里之遥的“大后方”——位于鄞州区潘火街道的基地里密切关注着队员们的状况。

    2月12日,新华社推送了一组题为《土耳其震后救灾现场的中国身影》的照片,其中一名女队员的身影很快被陈庆认了出来。

    “背着黑色双肩包的女队员,和拎着生命探测仪的队友在一起的,仅看侧脸就知道是她!我们的队员‘小鱼’——张赛晓!”陈庆抑制不住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过去的几天里,4名救援队员的工作职责逐渐清晰:张赛晓被分在生命探测组,负责用生命探测仪搜寻生命迹象;朱建成和舒崇杰在营救组,在探测到生命体征后进行现场挖掘等营救;黄海辉是现场安全员,负责安全警示。

    “安全员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陈庆转述队员们的话说,最近几天,当地的余震就没停过,有时候一天最多能有几百次。黄海辉站在作业面的废墟高处,警惕地关注着周边坍塌建筑物的情况,提前感知余震。

    马拉蒂亚当地的气温很低,即便在白天,气温也在零摄氏度以下。向阳的那一面或许还好,可如果站在背阳的那一面就够呛了,几小时下来,冻得全身都快僵了。好几次,感受到余震的黄海辉吹响口哨大喊一声——“跑”,自己却迈不开腿。

    救援时间最长的一次,工作了近18个小时

    “很辛苦!”队员们的这些“日常”,都是他们在结束一天的搜救任务后,临睡前发给队长陈庆的,他们将其作为每天的“工作日志”。自从抵达马拉蒂亚后,他们就和其他约200名救援队员驻扎在一个学校里。救援时间最长的一次,他们一天工作了近18个小时。

    陈庆回忆说,2月11日这天,他起床时正好是8点(马拉蒂亚当地时间3点),黄海辉等4名队员刚好回到驻扎点。据说,他们是10日上午9点多出门的,任务很重,工作到次日凌晨才结束。在驻扎点休息了4小时,他们又出门了。

    在驻扎点里,队员们睡得并不踏实。“因为队伍是换班的,有人进来,有人出去,还有不断地领取任务、交接工作、分解任务、传送讯息……在如此嘈杂的环境里,很难做到安心入睡。”曾多次参加过大型施救任务的陈庆介绍。

    快速搜救暂告一段落,转入灾后重建工作

    “洗脸就用自来水冲一下。”作为此次出征的唯一女队员,张赛晓此行慢慢将自己“练”成了女汉子。然而,她的内心一直柔软:“当地居民真的是比想象中好太多。拉我去烤火,非得送我一副手套。我不拿,直接戴我手上了,感动到流泪!”

    她最新的一条微信朋友圈里,上传了两张照片:一张是白雪皑皑的远景,尽管有太阳的照射,仍丝毫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另一张是地上的一堆篝火,燃起的火堆烧得旺旺的,烤热了救援队员们的双手,更在寒夜里温暖了他们的心。

    眼下,当地的快速搜救暂时告一段落。根据调度,张赛晓和队友们将转入下一阶段的灾后重建工作。想起在机场和震区受到的欢迎,看着手上那双暖暖的手套,她有感而发:“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真的没什么好炫耀的。”

    记者 马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