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上首次发现!

浙江万里学院一团队 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为贝类育苗生产保驾护航

    近日,浙江万里学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薛清刚教授团队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在线发表了“Characterization of Vibrio mediterranei Isolates as Causative Agents of Vibriosis in Marine Bivalves”(地中海弧菌作为海洋双壳类弧菌病病原体的鉴定)的学术研究成果。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地中海弧菌为贝类幼体弧菌病病原体,相关成果为进一步探讨水生生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病原理、致病单元以及细菌间致病性传递方式等基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病原体材料和疾病模型。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万里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范聪灵,通讯作者为薛清刚教授。研究得到了宁波市“泛3315”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的资助。

    该团队共七人,整个研究成果工作量巨大,同时时间战线也拉得很长,历经近三年。

    据范聪灵介绍,实验用贝类幼虫个体非常小,肉眼无法计数及观察其状态,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然而,选择鉴定的细菌有11株之多,加上阴、阳性对照共15组实验,极大增加了做感染实验的工作量,在做感染实验期间,团队成员常常在显微观察实验室对着显微镜就是一整天。

    范聪灵说:“每次观察完幼虫,我会感到头晕,闭上眼睛会出现一个白光圈,并且久久无法消散。我知道这是盯显微镜太久的缘故,但必须在规定的感染时间内观察幼虫情况。”动物感染实验通常是进行3次平行,但薛清刚教授要求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设置3次平行,并且要对不同贝类物种及不同生长阶段的贝进行感染,以排除各种偶然因素。

    实验中,由于用于组织病理学观察的贝类实验体较小,长度约为1厘米,所以要想将其完整的软组织与壳分离比较困难,加上完整软组织进行切片容易出现不同组织染色不均等问题,一个小小的切片就让范聪灵同学犯了难。实验经验丰富的薛清刚教授多次到实验室对范聪灵同学的组织切片实验进行指导。他要求从切片、染色到显微镜观察的每一步都严格操作。

    薛清刚教授表示,该领域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他们会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挖,将成果做“精”做“细”,进一步了解不同细菌、不同细菌的不同毒株对贝类的影响。同时,也将进一步探索利用有关细菌开发新的贝类疾病防控技术,为贝类育苗生产保驾护航。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高瑞刚 沈馨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