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本初在院子里种了很多桂花。金桂、银桂、四季桂,四季常绿。秋天时,史家院子里的桂花,香飘十里。有时,他会将桂花轻轻摇落,用洁净的布兜着。然后开始蒸桂花,晒干,他把这叫作“蒸木樨”,用来熏香。当然,到史本初家做客的人,一定能尝到他的桂花香茶和桂花糕。 史本初的父亲,看着对桂花痴迷的儿子,直摇头。“儿啊,切莫玩物丧志。我们史氏,在钱湖下水的那一支,多发达。史浩虽然四十岁中举,现在已是国子博士了。而你,连个功名都没有。你呀,不要每天在院子里折桂,要蟾宫折桂才是。” 被老父一顿训斥后, 史本初来到院子里,闷闷不乐。他流连山水,钟情花卉,特别是桂花。他四处搜寻,培育良种。只是,老父亲一心指望他光耀门庭,年岁渐长, 越发絮絮叨叨,让他不胜其烦。一日,正在桂花树下徘徊,突然,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棵桂花,居然变异,颜色变成了深红,花朵更加繁密,花瓣更加饱满。他记得,这棵桂花树,是他在岩石边掘来种植的。他轻抚着枝叶,看着那一簇鲜艳的橙红,欣喜若狂。此后,他精心培育,剪枝嫁接。 他把这桂花叫做“红木樨”。红木樨植株高大,树形优美,枝叶蓊郁,馨香宜人。 那年,史浩来到象山,史本初奉父亲之命,把史浩接到家中。其间,自然少不了用桂花圆子、桂花龙井、桂花糕来招待史浩。史浩第一次看到深红的桂花,以为是用了什么方法上了色呢。当听说是新品种时,非常好奇。 史本初带史浩去院中赏桂。史浩看到红木樨时,两眼放光。当朝几任天子,都崇尚风雅,喜欢花草、书画。宋高宗也是如此。他的皇后吴氏,喜素食,用牡丹、梅花的花瓣拌菜,还做出了牡丹酥。这桂花,可赏,可食,深红的颜色非常祥瑞。高宗喜爱桂花,德寿宫中种了不少。史浩隐隐感到,这一株红木樨,一定会得到圣上的青睐。 这天,高宗在德寿宫赏桂,内侍来报,象山士子史本初要将自己苦心栽培的红木樨献给皇上。当看到浓香馥郁,色泽深红的红木樨时,高宗龙颜大悦。酷好丹青的他,在扇面上画下一株红木樨,并且题上了诗,“月宫移就日宫栽,引得轻红入面来。好向烟霄承雨露,丹心一点为君开。”后又题“秋入幽丛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高宗说史家献上红木樨,那是“丹心一片”。高宗还将红木樨扇面赏赐给随侍之臣,以示自己的仁爱和体恤。吴皇后又将鲜桂花掺入糕中,名“广寒糕”。 一时,红木樨名动京华。人人趋之若鹜,四方八面都争相求购。民间又做“广寒糕”,考前士子们互赠,祝愿“蟾宫折桂”。史本初家门庭若市。宋代知县、县令采取荐举制度,地方上说,史家家风纯正,崇尚“八行”,史本初忠君孝亲,是敦厚君子。于是,史本初被举荐去江西当了吉安知县。 高宗退位后,史浩官至丞相,还津津乐道当年红木樨的事,“先皇得之植禁地,饫赏钧天动仙吹。” 史浩的老朋友魏杞,一次和诗人范成大一起赏红木樨。范诗兴大发,作《岩桂》三章。其三云: “一株萧索倚宣华,东苑香风属内家。丹碧屠苏银烛照,平生奇绝象山花。” 当人们为“象山花”痴迷时,史本初正在异县他乡。案牍劳形,他都没有了赏花的时间。而他在住宅后移植的红木樨,色香味大不如前。看来,红木樨,植于象山的才是真正的珍品。他遥望故乡,不胜惆怅。 沧海桑田,到清咸丰年间,象山当地有一个有名的诗社叫“红木犀(樨通犀)诗社”。史氏家谱中,因为史本初种植丹桂发家,于是,有了独立的“丹桂堂”一支。又多少年后,象山确定桂花为本县县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