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16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晒出“甬有碧水”成绩单

全市江河 水质大提升 优良率 创下历史最优

鄞州区院士公园河畔。
通讯员 王春明 摄

    碧水静流、江岸垂柳、白鹭齐飞,在三江汇流的宁波,这样的灵动美景,如今越来越常见。日前,市生态环境局晒出了2022年度“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成绩单。记者发现,这份成绩单列出的多项数据都非常靓丽,其中不少达到宁波历史最优水平。

    一批治水精品项目成了“网红”

    2022年,宁波全力开展“甬有碧水”攻坚行动,通过生态引调水、截污纳管、清洁排放、水质监测考核、数智治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涉水领域综合执法、水务投融资改革等八大专项行动,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水质明显提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截至2022年12月,国控断面优良率均实现100%,同比上升18.2个百分点;27个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6.3%;94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93.6%,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最好成绩;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56.8%,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为更有效治水,全市启动了“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全面开展市县乡三级涉水问题自查自纠、互查互纠,并通过集中晾晒群众反映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督促区(县、市)及时整改。据统计,全市累计已查找各类涉水问题6226个,整改完成率排名全省前列。

    “治水最终的受益者,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千万宁波市民。可以说,这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碧水保卫战’,每一个关注碧水的宁波市民,都为获取这份成绩作出了努力。”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邬春涛说,正是因为激发了群众治水热情,才让“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成为一场“全民战”“主动战”。

    一批治水精品项目也在2022年惊艳亮相,成为市民可走进的身边美景。如创建美丽河湖11个、水美乡镇11个,完成全市10个省重要湿地矢量落界和绩效评价;打造宁海凫溪、鄞州东钱湖、北仑海湾线等“水之旅”线路20条,其中北纬30度——象山“海上两山”最美风景道获评省级“水之旅”精品线,成为政府认可、群众欢迎的热门景点,常年占领旅行类自媒体热搜榜。

    高科技“数智”设备成治水生力军

    除了全民参与的人力“加持”,高科技的“数智”治水也在“甬有碧水”攻坚行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从顶层设计上,治水“大脑”就已经开启“智慧模式”。如水利局、治水办搭建了“污水管网一张图”,在城区“六横六纵”道路雨水井盖、井壁安装无源电子标签,实现10000余公里的雨水管网、7000余公里的污水管网等地下排水管网信息可视化、在线化、一体化管理;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建立了“受纳水体-排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项目,结合卫星遥感解译、无人机排查、数字孪生等技术方法,完成对河道、排口及沿岸区域的三维实景建模455公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开展了“一屏知甬水”试点场景建设,启动涉水相关部门系统、信息的梳理汇总,初步形成涉水数据资源目录。

    监测水质也不再只是依赖“小河泛舟”。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建设了水质预警平台,在各类断面、入海河流、城区内河布局建成2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28个重点工业园区周边河道构建智慧化监管设备,在甬新河流域(省控会展中心断面)布设可移动式水质浮标站25套、排口水质监测设备100余套,实现日常快速分析水质变化趋势目标。在各区(县、市),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现代科技设备也粉墨登场,成为科技治水生力军。

    发现问题,处置系统也越来越“高级”。如江北区应用“AI遥感”技术,构建了智慧河长一体化监管体系,提高涉河问题处置效率;北仑区推动河道智能化溯源项目,并被纳入全省“碧水提质”重点应用场景水环境管理子模块试点,发现问题更加快速。市智能精准治水平台(“浙里甬河清”)还成功入选了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重点应用“一本账S0”,并被列为全省“五水智治”市域试点。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陈晓众 王璐 胡含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