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盐肤木 |
 |
像破抹布一样挂在树上的果子,酸咸止渴,是鸟儿们一味上佳的调味品。 |
 |
果子成熟时色泽艳丽,也叫“红盐果”。 |
 |
五倍子是一味珍贵的中药,上图为角倍。 |
 |
春天时,叶子翠绿舒展,形同鸟羽,嫩叶尤其可爱。 |
你吃过的盐可能是海盐、湖盐、井盐或矿盐,但你吃过“树盐”吗? 有一种树会神奇地长出盐来,它是漆树科植物,叫盐肤木,十分常见,山野里、古道边都有它的倩影。 它扁球形的果子就是产盐机器,产盐期从每年10月开始至冬天。 但盐从何来? 原来在成熟过程中,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下,果皮上会神奇地析出一层白色的结晶,俗称“盐霜”,像盐一样有咸味,故称盐肤木。据说盐肤木析出的盐是其从土壤中吸收的盐分,虽与食盐成分不同,却能在食盐紧缺时解燃眉之急。 它有个绰号叫“老公担盐”,传说是一个山农半道上丢了买盐钱,在寻钱的山路上看到有一种树上结着白花花像盐粒的果子,苦恼中的他摘了几粒果子尝了一下,不尝则已,一尝喜出望外:这不正是我要买的盐吗?他摘了满满的两箩筐兴冲冲地担回来,他老婆怎么也没想到老公用半串铜钱担回了两筐盐,连声称赞:“老公担盐回来啦!老公担盐回来啦!”一家人开心不已。 有的地方就地取材,用它代替食盐用来腌萝卜条,别有一番风味。一次我在东道岭上尝试了一下,酸酸咸咸,好像是咸呛蟹蘸了米醋。 盐肤木除了能产盐,还有一个神奇之处是树上能结出著名的中药“五倍子”。盐肤木是五倍子蚜虫的寄主植物,蚜虫被特有的“盐味”所吸引,刺伤幼枝或嫩叶,并寄生在里面,从而形成各种状态的虫瘿即“五倍子”,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的叫“肚倍”,具不规则角状分枝的称“角倍”。 虫瘿像个大房子,蚜虫们躲在里面吃喝拉撒睡大觉。2016年10月,我在鸡冠尖古道上第一次见到五倍子,而且是难得一见的“肚倍”,掰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爬满了蚜虫,成百上千,蠕蠕而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顿时头发都炸了起来。 令人头皮发麻的五倍子,却是一味良药,具有敛肺降火、敛汗止血之神奇功效,特别是止血和收肺气效果最佳,在医药界名气很大。在自然条件下,要形成一个五倍子十分不易,既要有五倍子蚜虫,又要有盐肤木,还要有蚜虫过冬的苔藓,三者缺一不可,所以野生五倍子十分珍贵,若行走山岭能见到一个,那简直是人品大爆发。 盐肤木奇特的叶子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初冬时期是它的最佳观叶期,叶子形状奇特、绚丽多彩,过目难忘。 盐肤木的果子又咸又酸,但也有甜蜜之时。入秋,盐肤木开出大片大片的黄白色的带有细睫毛的小花,富含花粉花蜜,是优良的秋季蜜源植物,如果你经过一棵树听到树上发出“嗡嗡嗡”的声音,那就是蜜蜂们聚集在一起辛勤地采蜜。说不定你正在吃的蜂蜜就是盐肤木所贡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