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宋宁波书法家张即之《论书帖》

4887.5万元成交!

保利秋拍现场。

    2月23日晚,南宋宁波书法家张即之作品《论书帖》现身北京保利2022秋拍“仰之弥高——古代书画夜场”,经过20分钟的竞投,以425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4887.5万元成交。

    张即之(1186-1266,字温夫,号樗竂),生于鄞县,祖籍安徽,是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侄子。南宋书法史上,张即之以个性鲜明、面貌独具著称,后世也因此多有褒贬。

    晚清学者沈曾植对张即之书艺有较高评价。他在《海日楼札丛》中将张即之与范成大、陆游、朱熹并称为“南宋四家”。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沿用。

    张即之《论书帖》亦名《比留空山帖》,首次现身于1996年佳士得纽约秋拍“上海张氏涵庐旧藏——宋元翰牍明清书画精品”专场,2018年曾在嘉德秋拍出现,此番再次亮相,引发书法界和收藏界的不小关注。

    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爱龙最新研究,《论书帖》应是张即之晚年告官归里后所书。他返乡隐居于明州翠岩山,据推测,受书人可能是当时在当地做官的吴潜。

    《论书帖》是一篇鉴赏文

    《论书帖》本身,是一封书信,共16列216个字。开头“比留空山中”,是张即之晚年幽居的自白。“临风玉树,与米家书画船俱来,山川之神为之荣观”云云,大致是说受信人曾带着书画来山中与他共赏,拥有愉快的时光。

    也许是友人带来的书法中有王献之的作品,张即之转而论及王献之书法艺术,提到了梁武帝与黄长睿对王字的两种不同意见。紧接着,他对几件作品进行了考订,认为有的并非出自王献之之手。

    这些内容证明,张即之不仅是出色的书家,还是个研究者、鉴赏家。这与民国《鄞县通志》中称其“熟于掌故,举乾道、淳熙事,月日先后无异史官”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

    信中,张即之还顺带告诉朋友,他抄录的王安石《熙宁奏对录》已抄了七十余卷,日后还会继续完成。而受信人遣人送给他的笼饼(俗称馒头)、盐柿,他很喜欢,特别是柿子,是别处吃不到的。

    张即之在信末还提及将“桃花流水四撰”附在回信中带给这位朋友,可能是写桃源乡的四首诗。

    据鉴定家尹光华研究,“这封信应酬的套语少,谈学问的多,名士之风可见一斑”。

    他是个性张扬的革新者

    张即之的书法得自家传。他的伯父张孝祥、父亲张孝伯都擅长书法。此外,张即之又能自出新意,广学诸家,最终自成一格,有“宋书殿军”之誉。

    其书法在南宋就名享一时,南宋宰相、鄞县人郑清之曾这样称赞他:“所观历阳张氏甫染翰,风致之妙,如坐云霄而睹星辰之璨然者,快心惊魄,有不容自已于歆慕也。”

    据说当时雄踞北方的金国,每有南宋使者至,权贵豪族也争相出资求购张即之书法,可见对其书艺的欣赏,并不因政权的对立有所阻隔。

    然而到了元代,他的书艺却遭到了某些人的激烈批评。书家虞集说:“米氏父子书最盛,举世学其奇怪,不惟江南为然。金朝有用其法者,亦以善书得名。而流弊南方特甚,遂有于湖(张孝祥)之险,至于即之则恶谬极矣!”话说得很刻薄。明代吴宽也接着虞集的意思说:“樗寮在宋书名特盛,然好用秃笔作大字,遂为后来丑怪恶札之祖。”

    虞集和吴宽都以朴茂典雅为书道正宗,从卫道者的立场来观照米芾、张即之等个性张扬的革新者,难免偏颇。

    吴宽的学生文徵明曾在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的长跋中对张氏的修为学养作了详细考证,对他不吝称赞:“今观此书,骨力健劲,精采焕发……诚不易得也。”间接否定了吴宽的批评。

    直到当代书画鉴定巨擘徐邦达在论及张即之时认为,“论功力不在一时吴琚等人之下”,给了张即之较为准确的历史定位。

    书法背后的故事

    张即之的传世书法以写经、大字居多,而《论书帖》用行楷书写,面对知己,挥洒自如,粗细相间,字里行间有很强的节奏感。

    据研究,张即之写这封信时已经退休,就住在鄞西桃源乡的翠岩山(今属海曙区横街镇)。一则证据是,与张即之同时代的姚勉所著《雪坡集》卷四十一《跋张樗寮遗墨》,其中提到张即之隐居于明州翠岩山,并作《请堪笑翁住翠岩书》,邀请笑翁禅师也退归翠岩;另一则旁证是笑翁弟子释道璨曾作《送一侍者归日本序》,里面写“淳祐戊申春,予自西湖来四明,既哭笑翁老子,遂访樗寮隐居,于翠岩山中留十日,复归径山”,可以看出,“鄞县城西五十里的翠岩山”是其归隐之地。

    而这座山上的翠山寺,张即之的父亲张孝伯任参政时曾请为功德院,赐原寺“移忠资福”之额,体现了张家与翠岩山不一般的缘分。

    至于《论书帖》的书写对象,据推测可能是吴潜。根据书中信息,受信人要满足几个条件,其一认同王安石政见,其二与张即之交谊深厚,其三家富古法书收藏。保利拍卖行给出的结论是:“从生卒年、时间、地域、交游、性情等综合考量,吴潜显然具备成为‘受书人’的可能。”

    吴潜(1196-1262),南宋宰相,在明州任上兴修水利,发展交通,颇有善政。南宋开庆元年(1259),张即之为他立在月湖的贺知章祠堂书写《重建逸老堂碑并阴》,碑即由吴潜撰文。

    同年,吴潜为了发展农业,改进水利设施,曾多次造访翠岩山,有《劝农翠山》诗“小队旌旗上翠岩,松风十里锁禅关”。他还曾作《寄樗寮张寺丞》诗,对张即之逍遥林泉的生活欣羡不已。后人推测,“《论书帖》很有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