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明如医生生前在坐诊。资料图 |
甬城中医界痛失英才。浙江省名中医王明如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17日离世,享年83岁。在学生眼中,他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好老师;在同事眼中,他是脚踏实地、悬壶济世的好榜样;而在患者眼中,王明如既是医术高超的好医生,也是温暖的朋友。 一心只想着把病人治好 王明如1960年毕业于宁波卫校中医班,同年分配至宁波市第一医院,1963年拜王庆澜为师,成为近代名医范文虎再传弟子,颇得范氏内科医家学派的精髓。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60余年,曾两次参加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多次赴香港参加疑难病会诊,凭借高超医术和仁爱医德深受百姓赞扬。直到去年底,耄耋之年的王明如仍在坚持坐诊。 “王老师是一个非常勤奋、认真的人。30多年前我刚来医院工作时,就看到他每天都接诊很多病人,不知疲倦,一心只想着怎么把病人治好。”宁波市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朱可奇这样回忆道。她表示,作为晚辈,自己从王老师身上获益匪浅。 据了解,王明如熟谙中医典籍,勤学西医理论,医术上博采众长,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处方简洁,用药灵活。他治病主张因人因时而异,对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尤为重视,许多经他治疗的病人都对他的医术敬佩有加。 王女士的父亲40年前因为心脏问题,找到了王明如。王明如在详细问诊后给他开了药方,但王女士的弟弟对这个药方中的一味药心存疑虑,便擅自修改了药方,结果服药多日,父亲的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得知我弟弟改了药方后,王医生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向我们解释了用药原理。后来,父亲遵照王医生的药方服药,当晚就舒服多了。连续服药一段时间后,不适症状完全消失。是王医生救了我父亲的命,我们都非常感激。”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贺飞曾担任王明如的助手,跟在他身边长达17年,她耳濡目染恩师的医术医德,对恩师的精神十分崇敬。 “王老师是一个温和、低调、敬业、好学的人。平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研读医学书籍,经常手不释卷。”贺飞说,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王明如经常会发现一些新问题,每当这时,他就会通过看书,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 贺飞回忆,王明如经常强调“学医者宜食古而不泥古,酌今而不背今”,应该有所发展。“对学生,他总是倾囊相授。不仅手把手传授医术,而且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医人不止是医病,还要医心’。” 记者了解到,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王明如曾在省级、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撰写了《范文虎医案》《名医读肾炎》两本著作,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及省市重要奖项。 由于为人低调,王明如生前很少接受采访,对自己取得的成就,也从不主动向别人提起。在他看来,成绩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找出治病良方,为百姓化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我们都不知道找谁看病了” “自从我父亲的心脏问题在王医生这里治好后,我们一家人但凡生病,都会找王医生看。”王女士对记者说,听说王明如去世的消息,他们全家都很悲痛,“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医生,又是一位长辈,更是一位朋友。他走了,我们以后都不知道该找谁看病了。” 在宁波,像王女士一家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杨女士的妹妹曾患溃疡性肠炎,便血严重且常常难以止住,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都未能治愈。后来,杨女士从朋友那里听说了王明如的医术,便带妹妹找到王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妹妹久治不愈的便血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 不久后,杨女士又带她的母亲来找王明如看老年病,很快病情也有了明显改善。就这样,杨女士不断介绍亲朋好友到王医生这里看病,几乎成了王明如的义务“代言人”。 “王老师的去世,是宁波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不过,他的精神品质会像宝藏一样,让我们久久受益。”朱可奇医生说。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陈静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