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名宅故居
郑家大屋

    □胡白水

    我注视着照片中的郑家大屋,开始疏理起有关它的一些事情。

    郑家大屋的位置

    郑家大屋在镇海城关鼓楼西路。镇海从唐元和四年(809)开始,依次称过望海、静海、定海、镇海,本文为叙述方便,统称镇海。鼓楼西路始于明朝,曾先后称为李衙前巷、李衙前路、解放西路、鼓楼西路,本文均按现在的路名统称鼓楼西路。

    鼓楼西路是东西走向,东起鼓楼,西止总浦桥,郑家大屋是靠近西端的总浦桥。过去站在总浦桥上,朝东迎面看到的第一座大房子便是郑家大屋。鼓楼西路的门牌号编排是由东到西、南单北双。我家住12号,郑家大屋是58号,其路对面的小陈家是53号。小陈家的房子是革命烈士陈寿昌故居。

    坐北朝南的郑家大屋在西墙开有一扇边门。西边门与从仓河头流过来的城内濠河之间有一条弄堂,可能是郑家大屋名气特别大,人们便以郑家大屋之名命名这条弄堂为郑家弄。南北走向的郑家弄,其南端在总浦桥东堍与鼓楼西路垂直相交,郑家大屋就坐落在这个直角里,也就是说郑家大屋朝南的大门在鼓楼西路,朝西的边门在郑家弄。因此,有些史料说郑家大屋在郑家弄,或郑家弄内。当然,把郑家大屋定位于郑家弄是最为保险的。

    总浦桥和郑家弄在1987年扩建胜利路时,已改建成涵洞并并入了胜利路。郑家大屋也在1997年鼓楼西路改造中拆除了,其遗址相当于现在的中山小区北区大门西侧这个位置上。

    郑家大屋的宅名

    我虽然从小与郑家大屋近邻而居二十多年,但弄清它的宅名却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曲折过程。

    小辰光曾听邻居老奶奶说过:那是郑家的房子,因为房子大,大家就叫它为郑家大屋。对此,我一直记牢的。

    在此后四十多年的2017年,有一篇文章中要提到这座老房子,便自然而然地写为郑家大屋。在文章发给报社没几天,却看到一份资料上说这是陈家大屋。当时,手头上也没有其它资料可以进一步核实,又认为白纸黑字总比儿时记忆来得可靠。于是,赶紧发短信给编辑,请他帮我将文章中的“郑家大屋”改为“陈家大屋”。“陈家大屋”就这样随文章一起发表了,但在我心里还一直嘀咕着。

    最近又看到了这座老房子的照片,便就它的宅名是“郑家大屋”还是“陈家大屋”,请教了三位对镇海史志很有研究的老先生,老先生们都明确告诉我是郑家大屋。其中,陈老师说得很明白:这是陈寿昌烈士故居路对面的郑家大屋;冯老师说得很有根据:我一位姓郑的高中同学从小住在那里,这是他祖传的屋。洪老师还提到一个细节:从西面郑家弄,通过边门可进入郑家大屋。

    那么,郑家大屋为什么会变成“陈家大屋”呢?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后,仿佛看到了它的演变线索。郑家大屋起初应该也和普通房屋一样命名,叫郑宅,或郑家宅。后来,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陈家在郑宅对面建造了建筑面积为七百五十五平方米的陈宅。镇海方言是“郑”“陈”不分,为示区别,人们便称人多宅大的郑家为大郑家、郑宅为大郑家宅;相对地称陈家为小陈家、陈宅为小陈家屋。由此,天长日久,口口相传,大郑家变成了大陈家、大郑家宅变成了“大陈家大院”,进而又变成了更为口语化的“陈家大屋”。

    郑家大屋的主人

    郑家大屋的主人,顾名思义,当然是郑氏人家。

    镇海县最早的郑氏人家,是在北宋末期,由河南荥阳郡新郑为避金兵南侵战乱,迁到镇海甬江南北的海晏和灵绪两乡落户。镇北灵绪郑氏分居于龙山和澥浦,都通过儒商并举的发家之路,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成为镇北望族,澥浦的郑氏十七房便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支。

    龙山郑氏有一支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或成化年间(1465—1487),迁到镇海城西郊定居,后来就发展形成了白家浦郑家边郑家、卫西河头郑家、郑家弄郑家等城区郑家。我那位邻居老奶奶的丈夫就姓郑,为城区郑家族人,所以她说郑家大屋的事是有家族依据的。

    城区郑家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出生了一个男孩,起名熙。郑熙在道光年间(1821—1850)趁着家族兴旺之机,在鼓楼西路建起了郑家大屋。他既是郑家大屋的始建主人,可能也是郑家弄郑家的始祖。

    凑巧的是在城区郑熙出生后十年左右,澥浦郑氏十七房也出生了一个男孩,也起名为熙。这两个郑熙都是颇有成就的人物。城区郑熙,字敬亭,他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保城池安全,出资添筑堡楼,被保举为议叙通判,协助清军抗击英军入侵;道光二十三年(1843),后海塘被飓风恶浪冲垮多处,他带头与城区富商王咸章合捐三万多两银子为修塘之用;在咸丰年间(1851—1861),又带头捐资一万银两以充军饷,加同知衔,诰授从四品朝议大夫。澥浦郑熙,字玉成,号渔村,他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开埠的次年,便赴沪开设钱庄,这是宁波商帮最早在外埠开办的钱庄。传说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上海创办了老凤祥银楼,这是中国珠宝首饰业传承至今最早的“中华老字号”。这两个同名同姓又同时代的郑熙,生平事迹容易被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郑家大屋始建主人郑熙卒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享年七十有二。据说“郑熙一家三代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为镇城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乐善好施”。

    郑家大屋的状况

    据现在史料记载,郑家大屋是五间二弄、左右厢房、前后二进的三合院,建筑面积为二千二百七十二平方米。这个建筑面积,是排在镇海区公布的一百六十一座留存和消失的名宅故居中的第九位。据过去曾去过或住过郑家大屋的人回忆,郑家大屋是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共住有22户人家。

    我小辰光也曾去过郑家大屋。那是街坊邻居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时,因怀疑玩伴躲藏在郑家大屋而进去寻找。一进去就觉得该房子里面很大,有前进后进、明堂弄堂,大小房间不少,居住人家很多。当时不但没有捉到迷藏,还担心自己走进去怕摸勿出来呢。

    郑家大屋也建造得很考究。印象中,房子里的门窗、梁柱及其板壁等的油漆虽有局部斑驳脱落,但大部分还留有相当的光泽;大门内的大明堂及四周的阶沿,分别是规格统一、色泽一致的大石板铺设,没有风化,也未起翘,依然光滑平直;四面围墙没有开裂、倾斜,依然完整挺拔;即使从那张拍于1981年以后的郑家大屋照片来看,高高的马头墙,依然昂首挺立,没有丝毫破败之处。想必当年建造郑家大屋的工匠们,对选料、施工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几代郑家大屋主人对房屋的维护保养也是尽了一番力的。

    郑家大屋面朝鼓楼西路的是大门,东西两边是马头墙。马头墙源于防火墙和防风墙,是对这“两墙”建筑的艺术化。它有一叠式、二叠式、三叠式、四叠式的不同规格,叠数的多少取决于房屋的高度和深度。郑家大屋是两面四叠式的马头墙,这不但表明它房屋的高大,又配上中间高大的大门,更显得郑家大屋的非凡气魄。过去鼓楼西路两边有不少马头墙,但像郑家大屋两面四叠马头墙的,在我印象中似乎没有第二家。现在看著名的澥浦郑氏十七房,其马头墙最多的也是四叠。马头墙是中国式房屋建筑的特有造形,高耸挺拔,古朴典雅,富有独特美感。所以,在鼓楼西路拆旧建新改造中,也仿造了不少马头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