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6日 星期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傲慢与偏见》的另一重时代意义

    □枕  流

    简·奥斯丁能写出《傲慢与偏见》来,有她的生活基础。她是英国汉普郡史蒂文顿一个名叫乔治·奥斯丁牧师的女儿,前面还有四个哥哥一个姐姐,后面还有一个弟弟。此外她还有一堆亲戚家的兄弟姐妹。加上奥斯丁牧师开办了个寄宿学校,所以应该还有些学童会住在她家,如此,就更加热闹了。自然而然的,生活中的点滴琐碎也成了她最熟悉不过的内容,将之付诸笔端,并不困难。简·奥斯丁在她25岁以前就完成了《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理智与情感》这三部作品,但这些作品并没有机会一写完就出版。当时一些男性作家和从前的我一样,觉得《傲慢与偏见》没什么意思,无非是絮絮叨叨、家长里短而已。可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像简·奥斯丁这样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苦闷、无聊。原生家庭要求她们去努力关注的只有婚姻。如果说平庸女子可以承受着一切,简·奥斯丁却不行。她会觉得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都无用武之地。所以,她开始书写。但即便书写,也就是写些在男性作家看来“意义寥寥”的东西。这并非是简·奥斯丁们的错,相反,她们已经是先锋者了,她们不甘于时代的禁锢,依靠写作,做出抗争。况且,作品本身是精彩的。

    《傲慢与偏见》主要写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经历。伊丽莎白聪明热情,勤于思考,也很果敢。但简·奥斯丁在塑造她时,没有用极尽完美的笔墨。她写伊丽莎白不是很漂亮,性格也不甚温柔,但喜欢阅读,且不俗气。那时候,年轻美貌的女子都想找有钱的绅士嫁掉。小说开始的时候,就因为有两个富裕男士来到此间,而令版纳特家不得安宁。再看那个求婚被伊丽莎白所拒的牧师柯林斯是怎么说的。他觉得伊丽莎白“拒绝求婚”只是摆摆姿态。自己一来有家产,二来有社会地位,还是伊丽莎白“近水楼台”的表哥。所以他认为伊丽莎白内心是巴不得嫁给自己的,因为她没有更实惠的选择。柯林斯的态度叫人作呕。不过他的想法,若放在小说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就毫不不奇怪了。因为那就是现实。伊丽莎白乃是作者杜撰的一个理想人物,一个例外——简·奥斯丁的偏爱令她有幸解除和达西先生的种种误会,冰释前嫌,喜结丝萝。

    《傲慢与偏见》的书写和出版就是笔者想说的:它在其文学价值、文学意义之外有另一重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可能有读者会认为:奥斯丁家的经济情况挺不错的。其实在当时的英国,实行财产长子继承制。像简·奥斯丁这样的女性,后来终身未嫁,靠几个哥哥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一直到了1813年,她的小说出版,她才兴高采烈地道:“我有钱了。”这也是小说里班纳特家的女儿们急吼吼想给自己寻个好归宿的根本原因——他家没儿子,一旦班纳特先生过世,财产会被远房男性亲属继承走。

    文学往往能够映照现实,《傲慢和偏见》的发表,表明时代在起变化。原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女性们即便有才华,也不会考虑通过写小说挣钱。要是平时闲着无聊,靠写作来娱乐倒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窘迫的经济条件又需要她们最好能有一笔劳动收入。面对这种情况,贫家女孩没什么顾忌,可以出去帮人家缝缝补补,洗衣浆衫。但在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女性眼中,那是女仆女工做的活儿。有人会问:既然有文化,不是还可以当家庭女教师么?像简·爱那种。这里要区分一下时间概念:去富人家做私教,或进学校当老师,是维多利亚时代,即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的事——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时代。

    好在简·奥斯丁还是写了。一个有着天赋才华的女性到底没有被禁锢住。她也许就是觉得自己喜欢写作,需要写作,写作是为了将内心的情感和观念释放出来。直到17年后,《傲慢与偏见》发表,她获得了稿酬,这绝对是件破天荒的事情。我记得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有句话:“十八世纪末,女性头脑极度活跃——谈话、聚会、写文章,议论莎士比亚,翻译经典作品,这都得益于一个确凿的事实,即女性可以靠写作挣钱……”伍尔夫说的正是简·奥斯丁和她的《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完成于“十八世纪末”——1796年,那一年,简·奥斯丁21岁,才华横溢,文思泉涌。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