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吃完了,要去看黄医生”

八旬老人失忆后 除了老伴就只认得这位社区医生了

黄医生仔细地向患者解释病情。

    80多岁的刘老伯,几乎每个月都要家人带着他从宁海回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看看黄美芳医生。老人以前住在慈城,是黄医生多年的老病友。5年前,老人随儿子住到宁海,3年前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症状,除了老伴,还一直念叨着小黄医生,其他人都不认得了。

    2006年,黄美芳大学毕业就扎根在慈城。17年来,她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成为患者们心中最可依靠的人,也成了很多老人常挂在嘴边的小黄闺女。

    家人每个月都带老人从宁海来配药

    在慈城镇中心卫生院,黄医生的门诊总是很忙碌。不过患者再多,她都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耐心和温言暖语。

    2006年,黄美芳大学毕业后从衢州老家来到慈城卫生院,实现了从小就有的从医梦想。刚到慈城时,她被安排到乍浦服务站。那里远离城镇,来回二三十里,更让她失落的是,来服务站的都是附近的老人,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测血糖、量血压,跟她想象中的救死扶伤相去甚远。

    好在她很快就适应了。黄美芳说,母亲身体不好,她自懂事开始就立志学医,小时候陪着母亲看病的经历,让她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老人们期盼的眼神中,她读懂了基层医生的价值,这也成为她扎根基层的动力。

    两年后,黄美芳调到慈城当时最大的拆迁小区枫湾家园的新设服务站,靠着一辆自行车,她几乎访遍了这里的数千居民,刘老伯就是那时候跟她结缘的。

    老伯当时70多岁,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每次到服务站,总要问好多问题,黄美芳都是耐心细致地作答,这让老伯感觉非常亲切。这些年,老伯身体只要有啥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医生,而黄美芳也是有求必应。

    5年前,老伯跟着儿子住到了宁海。3年前,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身边的亲人除了老伴,其他的都不认识了。可奇怪是,每次吃药的时候,他总要念叨,“药吃完了,去看黄医生,要去看黄医生”。

    正因如此,家人几乎每个月就要带着老人从宁海回来配药,满足老人的心愿。

    亲似闺女让七旬阿婆重燃生活希望

    这份医患信任,在黄美芳签约服务的1000多名居民当中,只是一个缩影。

    70多岁的张阿婆一说起黄美芳,就夸得停不下来,要不是小黄医生,她可能真的挺不过来,是小黄医生让她重拾生活的信心。

    阿婆的孩子们留学国外后就在外安家了,多年来,就她和老伴相互照顾。3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感觉天都塌下来了。

    忧伤、孤独让阿婆性情大变。黄美芳还记得,那天门诊时,她一眼就看出阿婆的异常:说话吞吞吐吐,询问病情也是答非所问。好不容易开好药,阿婆却迟迟不肯走,似乎还有话要说。黄美芳知道阿婆心里有事,考虑到等待的患者很多,就跟阿婆加了微信,让她留言联系。

    当晚,黄美芳微信询问才知道阿婆家的变故,情绪极度低落,几近抑郁,甚至都不想活了。于是,她利用晚上陪儿子作业的空隙,几乎每晚都跟老人微信聊天开导,遇到老人有啥不舒服,她随叫随到。半年多胜似闺女的陪伴,老人终于从抑郁情绪中走了出来,如今除了上老年大学,还参加很多适老兴趣活动,生活又重回昔日的美好。

    十多年来,黄美芳就这样跟辖区居民从医患变成了家人,目前至少有几十位老人的慢性病用药都是她配好送上门,遇到要转诊,也是她帮忙联系好上级医院和医生。在他们眼里,小黄医生堪比他们的亲闺女。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史俐俐 文/摄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