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康上门为患慢阻肺老人检查身体。 |
早上6点多,余姚鹿亭乡卫生院的杨康医生就要从余姚城区的家里出发去上班,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山里的老人起得早,要看病的早早就等在了卫生院,杨康也就习惯了提前门诊。 2018年,杨康离开工作了4年的象山,来到鹿亭乡卫生院。这里地处四明山腹地,交通不便,遇到腿脚不便的患者,杨康总是背着出诊包,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奔波。 5年多来,他用丰富的经验、精湛的医术、无微不至的关心、任劳任怨的奔波,守护着山区村民的健康。在很多老年患者眼里,杨康比他们的亲儿子还要亲。 就地取材解患者急难 鹿亭乡有4000多常住人口,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在外工作的老年人,有个头疼脑热,卫生院成了他们看病的唯一去处。杨康深知老人们看病难,所以门诊时总是很用心,想的是尽量让老人少跑两趟。他曾多次就地取材,用自己独创的办法省去患者的舟车劳顿。 一次,一位70多岁老伯便秘解不出大便,拖了好几天才到卫生院找到杨康。杨康通过查体和拍片检查,排除了肠梗阻等危险疾病后,建议老伯到上级医院灌肠通便。 老伯很为难,说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出去一趟太难了。杨康很清楚大便长时间解不出的后果,他灵机一动,便用生理盐水和开塞露自制灌肠液,倒进输液瓶,接上一段橡皮管,再把输液瓶高高吊起,想利用液体自上而下的压力为老伯灌肠,结果压力不够,杨康又用输液针筒加压,最终灌肠成功,解了老伯的急难。 辖区一位80多岁的老伯,年轻时做过采石场的工作,晚年有严重的肺疾病,一到冷热交替,慢阻肺就会急性发作,不得不叫120送出去急救。杨康想着老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不但危险,医药费也昂贵,就建议老人买个制氧机在家吸氧,有利于改善症状。 制氧机买来的那段时间,杨康几乎天天往老人家里跑,安装调试好,又手把手教会老人如何使用。到现在,老人慢阻肺急性发作的次数明显减少,病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每天两次电话堪比“闹钟” 2022年,杨康成为家庭医生团队长后更忙了,但他依然事事亲力亲为。截肢的患者出院后,不方便出门换药,杨康两天上门一次,开车30多分钟,坚持了一个多月,让患者倍感暖心。 孤寡老人姚阿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虽然也来卫生院按时配药,可她的血糖依然很高,杨康因此特别留心。有一次,阿婆配好药走出诊室没几分钟后返回诊室,告诉杨康说药开错了。 杨康检查无疑后,确认阿婆是有些健忘,神情也有些恍惚,怀疑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难怪她的血糖一直控制不好,估计是没规律服药。姚阿婆走后,杨康通过村里的妇女主任,证实了这一情况。 考虑到阿婆每天要吃多种药,种类和剂量也不同,杨康担心她记不住。从那天开始,杨康就成了阿婆的“闹钟”。每天上午上班前,杨康会电话提醒阿婆吃药,下午下班后则提醒她打胰岛素。坚持两个多月后,阿婆也渐渐养成习惯,血糖浓度自那以后控制得非常好。 正是这些细心到极致的服务,杨康赢得了患者们的信任,也成了鹿亭的名医。老人们路过卫生院,总会习惯问一句,杨医生在不在。许多老人说,他是比亲儿子还要亲的人,他却觉得这样做很平常,因为这就是家庭医生的职责。 记者 程鑫 实习生 杨宁 通讯员 黄江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