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径村的张氏祠堂

张氏祠堂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句流传已久的童谣的背后,蕴藏着一个自两百多年前扎根宁波绵延至今的家族的灼灼风华,它就是“亦儒亦官,亦农亦商”的马径村张氏家族。

    马径村坐落于庄桥,旧属慈溪,今属江北。史载唐朝年间,张氏先祖时任“马政”一职,善于经营马匹,弥补了国家骑兵不足的劣势。宋代元祐年间,一位张氏后人来到宁波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为纪念先祖功绩,张氏后人将村庄命名为马径。在宁波话中,马政与马径发音几乎一模一样。

    每到祭祖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张氏后人便会赶赴位于马径村的张氏祠堂,其中不少已是耄耋之年。前几年,张氏族人集体出资,历经多年修缮,如今全新的张氏祠堂重焕光彩。

    □记者 陶倪 文/摄

    通讯员 周心怡

    A

    晚清特色的张氏祠堂

    踏过石砌平板的日新桥,穿过村民闲坐的凉亭,走过黛墙白瓦的民居,便是位于马径村核心地带的祠堂——永思堂。

    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祠堂依旧保留了晚清特色的样式,坐南朝北,布局规整,由前进、左右厢房、戏台和大厅主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920平方米。

    其中,最为张氏族长张惠康童年时所乐道的是置于祠堂正中的戏台,戏台台口宽度接近5米,深6.4米,高度1.57米,高达6米的石柱承托歇山翘脚的亭顶。石柱上刻着“韵事悠悠到此别开图画景,江山古矣祗今犹奏管弦声”的对联,依稀可见当年的场面。事实上,过去每逢年节便有大戏在此上演,武生在台上闪转腾挪,好不精彩。

    看台挡板的木雕则采用了“一根藤”的雕刻方法,上面的纹路看似整齐却找不到开头和尾巴,象征着张家人是同一个祖先繁衍至今,也昭示着血脉相连的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也断不了虬曲盘错的根。以前,每年正月初二、清明、农历七月十二、腊月廿五,张家人都会到祠堂进行祭祖仪式。

    2016年,永思堂一度面临建筑破败老化的危机,一对张氏兄弟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出资百万元修缮祠堂。祠堂至2020年5月修缮完毕,如今已焕然一新。

    B

    名人旧居人文深厚

    马径后新屋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张斯桂、张斯栒兄弟俩的故居。占地面积 2950平方米,面朝东南,整体空间布局较为完整,为四厅二堂,四明二房。现存前后二进,院落三重,中轴依次为合门、二门、前厅、后厅。左右各为厢楼贯穿,东侧厢楼边另有偏房贯穿前后。

    门厅为硬山顶,三开间,明间梁架为中柱落地,前后双步梁为三柱结构形式。前、后两厅梁架均为穿斗式,硬山顶,三间两弄,明间均为九柱九檩,建筑屋顶与东西侧厢房相接。两侧厢房均为两层,东厢房南立面为歇山顶,西厢房已做改动。东侧偏房为硬山顶,南北贯穿。

    该建筑形制简朴,构件硕大,功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

    张氏坤房即现今马径 109号民居,该宅系清末工商地主张振来旧宅。主要建筑分乾房、坤房两大区块,中间有隔墙区分,中轴线上有门楼、前厅、后厅,两侧各有厢房、东西偏房、柴房、谷仓等,是一座三重的合成院落。门楼及主体建筑面朝东南,所有偏房为东西朝向,占地面积约 2900 平方米。门厅为五开间,左右各设耳房两间及东西偏房,成“一”字形排开,硬山顶,梁架为穿斗结构,以中柱为对称,前后双步梁。前厅为五开间,左右各有厢房两间,重檐硬山顶,檐廊顶部均为船篷轩,月梁雕刻细腻。后厅为三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两间,重檐硬山顶,明间七柱九檩。东西偏房基本对称,均为硬山式屋顶,贯穿南北。

    C

    张氏族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张氏家训有八条:“从敦孝友、端品行、课诵读、勤耕种、择交友、慎嫁娶、严丧祭、戒奢华。”在这样的教诲下,马径张家涌现了许多名人名家,如杭城赫赫有名的“张同泰国药号”、张同泰第五代传人印谱收藏“海内第一家”的张鲁庵、被誉为“东方罗兰”的民国女诗人张汝钊……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闪耀的印迹,与张家传承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

    在宁波乃至浙江,该家族最引以为豪的是出了中国近代史上闻名遐迩的兄弟外交官——张斯桂与张斯栒,他们心系家国,师夷长技以制夷,被称作“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宁波人”。其时正值五口通商,西学东渐,张斯桂敏锐地意识到: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振兴,最终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载入史册的中国出色外交官。

    巾帼不让须眉,才女张汝钊不仅留下《绿天簃诗词集》《般若花》《海鸥集》《烟水集》等名震文坛的传世佳作,更是无畏地投身“五卅运动”,与2000多名上海工人、学生一起抗议日本军人的暴行。1927年,张汝钊在章太炎先生的推荐下被聘为宁波市市立图书馆首任馆长,为宁波市公共图书馆事业作出了贡献。此后,她又深耕国学,在50岁这年正式成为天台宗高僧本空法师。

    纵观这些张氏传人的故事,他们本可背靠家族累积的资本富足顺遂地过完一生,然而他们却有取有舍,选择超脱于时代。懂得他们的信念,便也懂得了张氏族人称之为“一辈子的精神财富”的根源。

    儒商文化薪火相传,时代精神永不磨灭。“家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无论到哪里,都无法割舍”,这个百年家族的后代们即使四散在世界各地,也始终团结一心相互守望,不忘哺育自己长大的根,并反过来滋养它,使之日渐葳蕤。马径张氏的文化信念在一代代后人身上生生不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