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区活动大厅的一角,是老人们最喜爱的地方。 |
开栏语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宿命。如果说生要如夏花之灿烂,死也该如秋叶之静美。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怎样才能有尊严地谢幕? 安宁疗护病房就是这样一个守护人生终点的地方。随着社会各界对临终关怀工作的重视,近年来宁波能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宁波的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现状如何?到底能给老人带来什么?在生命的尽头,他们最需要的又是怎样的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在宁波市民康医院安宁疗护病区的外墙上,醒目地写着这样一段话,这是临终关怀倡导者西西里·桑德斯的名言。两年多来,这个病区先后送走了20多位患者。有位已经离开的百岁老人在临终前叮嘱儿女,如果将来老伴不行了,也把她送到这里来。 海浪和鸟儿的声音 能让老人走得更安详 临终关怀又称为安宁疗护,宁波市民康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叫“生命树”,推开病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0多平方米的半圆形活动大厅,这里是老人活动的地方。 记者到访的时候是个大晴天,透过大厅四周180度环绕的玻璃窗,能看到窗外的沃野里油菜花正黄、梨花正白、桃花正艳,盎然的春意随着温暖的阳光扑面而来。如果不是墙角停放着一排高低不一、款式各样的轮椅,很难想象这里是一个死亡频繁光顾的地方。成立两年多来,这个病区陆续送走了20多位老人。 “这里是老人们最爱来的地方,下午的时候阳光会洒满整个区域,我们喜欢叫这里金色大厅。”病区主任王珊珊说,病区主要收治生存期预计在3-6个月的疾病终末期患者,这个大厅留下了不少老人的故事,比如窗边有个空白的画板,就是为一位已去世的爱画老人布置的。 能经常走到活动大厅里沐浴阳光的老人其实不多,更多的老人在临终的一段时间里只能与床为伴。两年多前,宁波市民康医院安宁疗护服务刚开展的时候只有2张病床,为了和普通病房区分,护士们会在安宁疗护病房门口画上一棵卡通的大树。到后来,画着卡通树的病房越来越多,整个病区都就成了安宁疗护病区,有20张床位,还经常满床。 温暖的橙色是安宁病房的整体色调,病房里配备有淋浴室,喷头下有一张可以移动的床,能让老人躺着洗澡,干干净净地告别。病房的尽头有两间告别室,当老人的生命将走到尽头之时,会被转到这里,让老人和家人有独处的空间。为了满足不少老人在家里离开的愿望,告别室里有小盆栽、带着花边的茶几、沙发,一切都是为了让这里有“家”的模样。 告别室里有个小音箱,护士长金丹露告诉记者,如果老人没有特别的要求,他们会给临终老人播放海浪和鸟儿的声音,让老人走得更安详。他们也会根据老人的喜好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有一位老爷爷最爱听老歌,选择在老歌声中告别这个世界;还有一位老人选择听着老伴和孙女一起唱的歌走完最后一程。 在传统习俗中,很多老人希望能在家里去世。但一位在告别室走完最后一程的百岁老人在清醒时就叮嘱儿女,如果将来老伴不行了,也要把她送到这里来。 安宁疗护不只是减少患者痛苦 还要抚慰患者和家属的心灵 王珊珊有着十几年老年医学科工作经历,但对于安宁疗护工作,她说自己也是在不断学习中。“来这里工作后,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是对临终老人最好的帮助?” 王珊珊清楚地记得她还没到安宁疗护病房之前经历的一件事。一位平素身体健康的八旬老人因为脑出血突然倒下,陷入昏迷。当时医生告知家属,如果插管抢救,老人可能有一线生机。但家人怕让老人吃苦头,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身为医务人员的女儿拍板:插管抢救!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老人救了过来。清醒后的老人要来纸笔,歪歪扭扭写下三个字给女儿:我恨你!几天后,老人撒手离去,而那几个字成了女儿心里永远的痛,多年后一想起就难以自抑。 “我们的工作,不但是要减少患者临终的痛苦,还要给患者乃至家属心灵的抚慰。”王珊珊说,在安宁疗护病房没有太多抢救性的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减轻患者的病痛。但因为送到病房的时候,患者本人和家属对治疗、对死亡的认识总是不统一、不同步的,需要医生在医患之间、患者和家属之间反复做很多沟通工作。 一位癌症多处转移、已经没有更好治疗手段的七旬老人被送进安宁疗护病房,刚开始老人觉得心灰意冷,自己没希望了,不想治疗,家人却想要积极治疗,双方意见不一。王珊珊说服家属,医学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让老人尽可能少一些痛苦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一段时间后,老人的家属逐渐接受了老人即将离去的现实,每次来探视时也不再愁眉不展,而是尽量让老人开心。可老人自己因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进食,开始害怕和焦虑,强烈要求积极治疗,心情变得越来越差。此时,王珊珊和同事们的任务又转变成安抚老人,帮助老人多想念开心的事情,抚平内心的不安情绪。 “从中国人的传统来说,常常是喜欢谈论生,忌讳谈论死。”王珊珊说,实际上死亡教育的缺失,会使得人们在面临家人或是自己死亡的时候心理无法接受,给彼此带来更多困扰。 临终老人最需要怎样的服务 他们还在不断探索中 在民康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每一位老人离开前,还会有临终关怀社工的陪伴,他们的任务就是和老人聊天,尽可能帮助老人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社工郑柯珍的手机里,一直存着一张照片,空旷的病房走廊,几位家属和医护人员推着一位老人离开,那是他给上月去世的一位70多岁老爷爷送别时留下的照片。 “这位老人是一位癌症晚期广泛转移的患者,刚刚到我们病房的时候,老人情况还好,因为拒绝治疗,能用拐杖挥舞着抗议,把一位医生的工作服都弄破了。”郑柯珍说,老人入院后,她每隔一两天都会到病床前和老人聊天,刚开始老人总是爱理不理。后来看到社工来的次数多了,也是真的想帮自己,老人开始向郑柯珍吐露心声。老人说起自己最爱小孙子,很想把孙子送给自己的一块电子表带在身边,郑柯珍很快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此后老人有什么话都和社工说。 随着癌细胞扩散,老人的状况每况愈下。一次,老人和郑柯珍说起自己想吃东西,可当时老人的营养只能靠静脉输入,根本无法进食。郑柯珍询问医生后,想到用果汁湿润口腔,于是和家属联系买来车厘子、火龙果等水果榨成汁,用棉签涂抹在老人的口腔,老人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老人的最后几天,郑柯珍看到他情绪低落,就为他准备了一份小惊喜:他们从老人家属那里要来老人一生中重要节点的照片制作成小视频,在病床前的电视机上播放。“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没想到一直躺在床上的老人突然慢慢坐了起来,和家人一起回忆开心的过往,那一刻我们也由衷地为他高兴。”郑柯珍说,作为社工到底还能为临终老人做些什么,他们也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记者 孙美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