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云桥畔话中村

□舒云亮 文/摄

晓鹿溪上白云桥
仙圣庙
古色古香的民宅
晓鹿溪上的矴步

    在靠近今海曙区边界的余姚市鹿亭乡东南边,有一个叫中村的美丽山村。第一次去那里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村庄的名字有点怪,听起来像是日本的地名。浙东山区的村名,常常带有原住民的姓氏和山区地形特色的“坑”或“岙”,如李家坑、王夹岙等,所以中村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好奇。去过几次以后,我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

    A

    中村是个古老的村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距此十里外石潭村龚氏家族的一支,首先看中并迁来晓鹿溪畔的这个地方。他们结茅为庐,开垦农田,繁衍子孙。南宋建炎年间,中原的郑氏为避战乱也辗转千里来到这里,与龚氏结邻而居。两家族人靠种植庄稼、制作竹器和出售山货为生。据说后来在为村子命名的时候,龚氏因为是先来者,要求起名为龚村。但郑氏认为郑姓人口多,应该叫郑家。最后两个家族为求平衡,采用中庸之道,起了个中村的名字。但也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是去三个县城和三个集镇的中心,即西北距离姚城、东北距离鄞城和东南距离奉城都是八十里左右;去姚南重镇梁弄、姚东重镇陆埠和鄞西重镇鄞江都是大约四十里的路程,于是人们把这个村庄命名为中村。根据《石潭龚氏宗谱》记载,村名的来历显然是因为后一种说法。村里原来还有龚氏宗祠和郑家上祠堂、下祠堂,可惜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被拆毁。

    中村是个美丽的村庄。水是生命之源,古人都是择水而居。唐宋时期迁徙到中村的龚氏和郑氏族人,就是因为相中了附近的晓鹿溪。这是一条宽阔的溪流,从西边的鹿亭方向蜿蜒而来,缓慢东流成为小皎,与北边的大皎会合成今天的皎口水库。

    晓鹿溪不但为村庄增添了灵气,还为村民提供了生活和灌溉用水以及交通的便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水库大坝建成之前,村民们上山砍来毛竹,选择雨后溪水丰富的时候在溪边扎成竹排,装上自制的竹器、茶叶、笋干和番薯粉丝等山货和农副产品,顺水漂流到鄞江镇集市上出售,用售货所得的钱采购一些必要的铁器农具、大米、布料、糕点和生活用品,然后沿着溪边的山路徒步返回。

    B

    晓鹿溪的北侧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仙圣庙,人们在古色古香的大殿里供奉了东岳大帝,期盼这位神祇能够保佑村民年年风调雨顺。

    庙内的天井搭有一个飞檐翘角的古戏台,面积约为五米见方,前部石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圣德”,下联“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村里常常请戏班子来这里上演姚剧、甬剧或越剧等地方戏曲。“铜锣响,脚底痒”,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仙圣庙演戏的消息不但让中村的村民感到兴奋,十里八乡的人们也会赶来看戏听戏。后来,仙圣庙成了生产队开大会的场所,如今则是游客前来参观打卡的地点。

    从仙圣庙往下游走百步,就是横跨晓鹿溪两岸的白云桥。该桥原来是用木头搭建的,始于唐代贞观年间,千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打和洪水冲击,桥梁屡毁屡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光绪庚寅年(1890)重建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约二十五米,桥拱高度为六米左右。桥身刻有两副楹联,分别为“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邨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和“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拱顶上的桥栏石板上凿刻着“白云桥”三个大字。站在桥下的溪岸边,抬头能看到从桥上悠悠飘过的片片白云,低头可见到潺潺东流的清清溪水。如果说晓鹿溪使中村有了灵气,那么白云桥则是中村的点睛之笔。

    C

    中村是个英勇悲壮的村庄。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时期,驻扎在鄞江镇的侵华日军曾进山来中村扫荡抢掠,还杀死了一个村民。解放战争时期,中村作为姚南出入宁波、鄞县和奉化的门户,成了刚刚创立不久的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与国民党浙江保安团的争夺之地。1948年3月26日晚上,三支队夜袭驻守在中村的浙保团,击毙了敌人的一名哨兵。但浙保团显然有所准备,他们凭借大墙的掩护,居高临下用密集的火力进行抵抗。三支队暴露在皓月下的开阔地上,形势极为不利,不得不在拂晓前撤离。战斗结束后,三支队的施贵新等六位战士牺牲,另有三人负伤。2008年10月底,在晓鹿溪北岸的村委会旁边建起了余姚市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村战斗纪念园,用石碑和石雕向今天的人们展示当年那次战斗的壮烈场景。

    中村也是朱敏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朱敏原名薛家德,1929年5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郊吴淞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45年初在上海育英中学就读期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之江大学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初,受党组织派遣,薛家德更名为朱敏,来到四明山担任鄞慈县工委民运工作组组长。他在鄞西山区的乌岩村一带发动群众,引导山民参加“穷人翻身会”“脚板工会”和“竹器工会”;他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和“抗丁抗粮”斗争;他还积极发展党员,成立党小组,壮大队伍,把民运工作搞得有声有色。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经显现,但附近山村的一些农家缺粮,民运组决定下山去平原地区借调粮食。2月24日,朱敏在借粮途中经过乌岩村平桥头时突遇国民党浙保团进山。敌人立即朝他开枪射击,朱敏也拔枪还击,但因腿部中弹受伤而不幸被捕。他与之前落入魔掌的萧章、陈辉和徐角方(女)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酷刑折磨,但他们宁死不屈。3月10日深夜,四明山大地月色惨白、寒风呼啸,敌人把朱敏等四位同志押解到余姚中村,残忍地活埋在晓鹿溪北侧的独山脚下。朱敏牺牲时甚至还未满二十周岁,人们含着悲痛,把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乌岩村改名为朱敏村,以此来缅怀这位年轻的志士。后来四位烈士的遗体被移葬到了鄞县樟村的革命烈士陵园。

    中村现有村民370余户,总人口2000余人,在四周青山的映衬下,整个村落显得干净清洁。村内的民居大都位于晓鹿溪南岸,其中有许多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村委会重视新农村建设,一些整修过的老宅展现出带有苍伤感的独特魅力,连主街上的菜场也有了一个古韵的门面。横跨晓鹿溪两岸的通道,除了长虹卧波的白云桥之外,还有古朴雅致的矴步、十年前重建的中村廊桥,以及村庄西侧通往算坑的公路桥。随着村子名声的传播和游客的增加,村民们因地制宜办起了民宿、咖啡馆和农家乐饭店,由此促进了山村旅游的兴旺和山区地作货的零售,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村成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和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荣登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在2016年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