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中学田径场 那块地方(上)

□胡白水

    千年古城镇海(古称定海),积存起极其丰厚的人文历史,光现在镇海中学田径场那块地方就有一大堆故事,本文试图复原它的演变过程。

    一、从千年古寺到一片废墟

    现在镇海中学田径场这块地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建筑物为建于唐咸通初期的总持讲寺。

    唐咸通年间(860—874)对镇海来说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时镇海还未设县,甬江口这个地方称为望海镇。望海镇始设于唐元和四年(809),它既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也不是行政管理部门,而是守卫浙东门户、明州咽喉甬江口的军事机构,初期隶属于明州府。在唐元和十四年(819),浙东观察使薛戎鉴于望海镇“府临大海,与新罗、日本接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便奏准朝廷“不隶明州”。可见,望海镇是个非常重要的军事机构。

    总持讲寺有好几个曾用名。在唐乾宁三年(896),赐额为“护境寺”。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总持院”,这可能是“总持讲寺”的来历。寺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遭毁,后来重建时又俗称为“七塔寺”。

    总持讲寺自创建后,历经天灾人祸,多次毁圯,又多次重修重建,但规模都不大。寺院先后建有前后两殿,大殿内塑有金装大佛三尊;有前后两厅和东西客堂,共为三十几间;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建了一座钟楼,但对钟楼所建位置却有两种记载,一为寺左,一为寺后,幸亏这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钟楼内挂有一口七八千斤的大铜钟,钟上铸有上下两块铭文。上块铭文为四行大字,即“皇帝万岁,文武千秋,国界晏安,人民丰乐”,并刻有知县郑僖与簿尉、巡检等款名。下块铭文云:“敕赐总持院:本院原有大钟一口,因兵火焚弃,拾得余铜少许。院门檀越弟子龚谅并胡氏四娘与男辩之、敬之合家等,施财五百贯,募本邑诸檀信男女弟子同舍,得随收买物料,再新铸造。此大铜钟晨昏鸣击,所□……□巨书,并用祝扶帝祚兴隆,皇图永固,文武忠孝,国邑丰穰,然后警悟天人,熏闻动植,普息群苦,共报四恩。法界有边,梵音无极。时圣宋绍兴四年,岁在甲寅,孟夏己已,十二日辛卯铸就。住持比丘善房谨志。”十分详细地记录了该寺前后两钟的相继关系和后一钟的制铸经过。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有场大火把总持讲寺烧成一片废墟,而幸存的那口大铜钟则保存至今。当时“有议将钟变价者”,邑中绅士王人鉴力排众议,主张保存大铜钟,并专建一小屋珍藏,小屋额曰“存古”。据说,此钟现收藏在宁波一著名寺院内的一间小屋内,成了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当千年总持讲寺被烧成一片废墟后,王人鉴等禀请将违禁发封的中所庵改建为总持讲寺,县令同意该项建议并立了《中所庵改建总持寺禁碑》,从而把该废墟给保留下来了。

    二、从一片废墟看四周景物

    总持讲寺虽然被烧成一片废墟,而废墟的四周景物却是完好无损。要讲清楚现在镇海中学田径场的演变过程,不但要讲清从总持讲寺到废墟,而且还得交待一下废墟的四周景物。

    废墟的东面为城墙。镇海城墙的建筑有个“建—拆—建”的曲折过程。第一次建筑城墙,是吴越王钱镠于后梁开平三年(909)五月,筑望海镇城墙。四个月后,即该年的闰八月,也由钱镠奏准朝廷设置望海县,这是镇海设县之始。刚建的望海镇城池便成了新置的县城。

    元朝灭亡南宋后,为防止民众踞城反抗,便在全国拆毁了一大批城墙,其中就有明州城和镇海城,以致镇海的这一城墙遗址至今难觅。

    元亡明立,镇海开始复建城墙,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即“明洪武元年,千户王及贤始立木栅;七年,守御千户端聚改筑石城;二十年,信国公汤和置定海卫,拓而大之”。由朱元璋发小汤和“拓而大之”的城墙史称明城墙,总持讲寺废墟东面的城墙就是明城墙。明城墙,后来虽然屡圯屡建,但其地址和结构基本未变。

    废墟的南面为朱家花园。朱家花园建于清末民初,与总持讲寺的废墟或许有“一面之交”,或许是“失之交臂”。

    朱家花园是座深宅大院,其建筑面积为一千七百八十二平方米,建有木结构两层楼四合院三进,从第三进的中堂西首通过一圆洞门,还有一个憩园。在憩园内的假山、水池、亭台、湘妃竹林之间,又建有一幢红漆雕栏的两层小楼。

    朱家花园的主人是朱云水,为镇海、舟山一带渔业界的著名人物,曾任浙东渔民协会主任。朱云水养育六个女儿,最喜爱的是第四女儿,让她住在自己珍爱的憩园小红楼。这位朱四小姐后来就是革命烈士朱枫。

    在我记忆中,朱家花园东墙外面有一只小池塘,但既不知其名,也不知其何时被填。在小池塘东面的城墙边,还有几间无人居住的小平房,仍然是不知其主人是谁,也不知其何时被拆。

    废墟的西面为学宫。镇海置县后先后建有两个学宫,前一个学宫是北宋雍熙二年(985)建在相当于现在中山路附近,但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金兵所毁;后一个学宫是南宋绍兴八年(1138)建于总持讲寺西面。

    镇海学宫为科举制度下的县官办学校。学宫自创办后,历代县政府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扩建或重建,使之规模渐大,建筑渐多,并形成了以儒家学子朝圣之地孔庙为核心的布局。在清朝末期,随着废科举、兴学堂潮流的广泛深入,学宫随之淘汰。于是,原先学宫的那个地方便改称为孔庙。孔庙名气很大,以致大门前的一条路被称为孔庙前,即现在的鼓楼东路。

    这个学宫及孔庙,历经数百年风雨,留存至今的仅孔庙的大成殿和泮池泮桥等不多的几个建筑。其中,大成殿最早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之前;泮桥最早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废墟的北面是梓荫山。很早以前镇海城内有三座山,它们是印山、梓荫山、巾子山。后来,“地面涌起一石,形方如印” 的印山 “久失其踪”,只留下了梓荫、巾子两山,县人便“三山宠爱在二山”了。

    梓荫之名取于“梓材荫泽,荫庇学子”之意。梓荫山突起于平地,面积约三千三百平方米,海拔十二米,“其东峻削如壁,下有清泉,冬夏不涸”。山虽不高大,却为境内胜地,自南宋以来历代建有各类堂、亭、祠、阁、殿等;山壁上又有几处石刻,以“嘉定庚辰,山西冯枋书”每字四尺见方的“惩忿窒欲”最为著名。这个胜地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因城北火药局肇事遭焚烧。

    梓荫山遭焚烧后,邑中诸多绅士募集巨款,于1913年将其改建成梓山公园,在山巅建有若干楼、亭,成为居民休闲游玩和团体集会设宴之佳地。1936年,镇海民众为纪念镇海口抗法战役获胜立有头功的吴杰诞辰一百周年,筹资在梓荫山建造吴公纪功碑亭。但是,梓山公园又在镇海被日本鬼子侵占时全毁。

    梓荫山上的吴公纪功碑亭等建筑在1988年后逐渐修复。现在镇海有两个吴公纪功碑亭,另一个是仿造在招宝山南坡。

    参考资料

    1、《嘉靖定海县志点校》,朱道初校注,东华大学出版社。

    2、《乾隆镇海县志点校》,顾科明、朱道初点校,东华大学出版社。

    3、《镇海县志》,洪锡范、盛鸿焘主修,王荣商、杨敏曾总纂,电子文本。

    4、《镇海县志》,《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5、《宁波市镇海区志》,镇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

    6、《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镇海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地图出版社。

    7、《浙江省镇海中学九十简史》,镇海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筹委会编,内部资料。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