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院首位女博士后王华英

救重症、钻科研的 呼吸内科“拼命三娘”

王华英

    下午4点,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华英还在接诊上午的复诊病人。她耐心地询问病情、写医嘱、开证明,叮嘱这位流感病人注意细节。从2020年初开始到现在,面对一波接一波的呼吸道传染疾病,王华英早已能熟练应对。

    2006年,从小立志当医生的王华英从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毕业,随后被分配至鄞州人民医院工作,后又攻读了博士学位。2011年学成回到鄞州人民医院后,她将临床、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年,她还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统一考试,作为宁波市唯一入选的呼吸科医师公派至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院呼吸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进修;为了在科研创新上有所突破,钻研肺部肿瘤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前沿问题,2017年,她又远赴重洋,前往美国罗格斯大学肿瘤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成了该院走出的首位女博士后。

    在同事眼里,王华英是个“拼命三娘”,除了应对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她擅长吸收前沿知识,为新冠肺炎治疗、肺癌早筛早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等难题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王华英十分笃定。

    收治、会诊连轴转 积累宝贵经验

    前段时间流感病人激增,忙碌的节奏不禁让王华英回忆起去年底的那段特殊经历。

    去年12月以来,王华英所在科室收治了100余位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当时由于床位紧张,全院各科都收治了新冠患者,王华英从早跑到晚出现在各楼层、深夜还在参与会诊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最严重时,全科44名患者中,有30多名需要一级护理,有20多名需要上呼吸机,整个团队都忙得马不停蹄。王华英认真研究每个患者的病情,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拟定治疗方案,为重症患者行床边支气管检查等操作,事事亲力亲为,她的一举一动让患者和家属动容,也让治疗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这段宝贵的经历让王华英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总结各项数据、复盘诊疗方案,面对可能到来的下一波感染高峰,他们信心十足。

    临床、科研互相启发

    她实现“零的突破”

    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王华英两者都紧紧抓牢。2007年9月,她开始在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感染病学泰斗李兰娟院士。

    肺癌是呼吸科的常见病种,来就诊的患者多数到了晚期,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王华英团队未来将致力于肺癌早筛早诊早治体系的建立。肺癌目前位居中国癌症发病人数首位,早期诊断率却只有19%。王华英强调,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5年内生存率可达70%。

    为尽可能筛查出早期肺癌患者,研究团队将充分结合大数据,分析地区内致病的高危因素,筛查高危人群。王华英介绍说,如果监测到高危因素,再通过放射科影像、超声支气管镜等其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王华英擅于在临床上找方法,将不同病症的治疗思路融会贯通。2017年,她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肺部恶性肿瘤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回国后,她将相关理论和研究技术运用于探索慢阻肺患者气道重塑和肺功能下降的机制研究。2018年8月,这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实现了区域内该学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零的突破。

    记者 陆麒雯 实习生 杨宁 通讯员 郑瑜 赵娜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