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71岁的她带着一群“大孩子”

12年来他们离不开她
她更舍不得离开他们

周志利帮学员穿衣服。
2019年,学员在“东南之春”社区春晚表演《好运来》(资料照片)。
周志利教老张跳舞。

    “如果不是牵挂着这群‘大孩子’,我早就回家享清福了。12年了,他们离不开我,我更舍不得他们!”在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社区“阳光家园”舞蹈教室,看着一群“大孩子”有些笨拙地跳着舞蹈《好运来》,71岁的周志利眼眶湿了。

    周志利是东南社区文艺志愿者。12年里,她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入手,教一群智力残疾人员唱歌跳舞。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指导。如今,她年事已高,有些力不从心,不知道这条路还能走多久,不知道还能陪伴他们多久。

    12年坚持 给这群“大孩子”上课

    东南社区有30余名智力残疾人员,他们是一群特别的“大孩子”。以前,他们的生活被灰暗笼罩,很多人成天窝在家里,单调又乏味。2010年下半年,社区推出“阳光家园”项目,主要为辖区智力残疾人员提供日间照料、文艺课程和技能培训等服务,这给他们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退休前,周志利是潘火街道曹隘村妇女主任兼文体员,她和“阳光家园”结缘要从2011年夏天说起。那年,社区负责人慕名找到她,希望她能给辖区智力残疾人员开文艺课。一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周志利有些打退堂鼓。“我本来就是半路出家,真怕教不好。”一次次的邀约,周志利有些过意不去,硬着头皮去上课了。

    “有的学员蓬头垢面就来了,有的学员还没顾上吃早饭。我在上面演示,他们就自顾自说话,有的还会莫名砸东西。”第一次上课的场景,周志利记忆犹新。下课后,她让社区“另请高明”。但一段时间后,社区又找上门来了。“我们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周老师,只有您了!”就是这句话,让周志利不忍拒绝。周志利开始定期给这群“大孩子”上课,一周一节,一上就是12年。

    普通人排练一个文艺节目,可能需要一个月,但对这群智力残疾人来说,就像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次教完,第二次上课早就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候一个简单转身,就有学员因动作不协调摔倒在地。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每年只能排一两个节目。”在舞蹈教室,记者看到,简单的一个动作,周志利需要反复强调很多遍,一个个纠正。“手要抬高一些,眼睛要朝向手指的方向。”“左脚向前一步,右脚原地不动。”同样的话,她要重复很多遍,每一次都语调平和。

    她就像一束光 照进他们的生活

    在东南社区每年举办的“东南之春”社区春晚上,这群特殊学员带来的文艺节目,总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好运来》《好一朵茉莉花》《爱的奉献》《采茶舞》……舞台上,他们的动作有些笨拙,但台下年迈的父母早已偷偷抹泪。

    由于先天智力残疾,60岁的老张无法独立生活,连过马路、坐公交对他来说都格外艰难。父母都是淳朴的农民,家里孩子多,无法对他精心照料。2012年,老张和学员们一起在台上表演《感恩的心》,整齐划一的手语,把老母亲陈秀定看哭了。“一个连走路都会摔跤的人,现在居然能站在台上表演,我们真的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对姐妹,都患有中度精神和智力残疾。因为生活压力大,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姐妹俩全靠“散养”。周志利第一次见到姐妹俩,就在2011年夏天。她们穿着厚厚的外套,长长的头发杂乱地缠在一起。“来,周老师帮你们梳梳头。”周志利借来一把梳子,帮她们梳头,每个动作都是那样轻柔。“小姑娘的头发又黑又长,你们要好好爱护啊。”慈祥的笑容,让姐妹俩的生活一下子照进了阳光。

    周志利就像学员的“共享妈妈”,从洗漱穿衣等基本技能教起,给了他们别样的温暖。慢慢地,姐妹俩来“阳光家园”时,总把头发打理得清清爽爽,有时候还会扎麻花辫,绑上漂亮的头花。见周老师来,她们总会亲昵地凑上前:“周老师,今天我的头发好看吗?”

    老伴去世 她曾想过放弃

    80后小裘是“阳光家园”最年轻的学员,现在的她和刚来时判若两人。因为智力残疾,父母担心女儿会走失,总将她锁在家里。长时间的封闭生活,让她变得沉默寡言。

    “阳光家园”项目启动后,周志利不见小裘的身影,于是特意找社区书记询问原因。原来,父母担心小裘走失,宁愿把她关在家里。但周志利不肯放弃,一次次上门走访,一次次面对面沟通。在周志利的坚持下,小裘总算加入了“阳光家园”大家庭。

    起初,担心小裘害怕出门,周志利总是先把她从家里接到教室,课后再把她送回去。刚到“阳光家园”时,小裘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周志利就在课后单独教她舞蹈动作,陪她一起练习。慢慢地,大家听见她说话了,笑容爬上了她的脸庞。

    “如果不是周老师,我们女儿不会改变这么大。现在她经常一个人出门,还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那段时间,听说周老师不来上课了,我女儿每天要问好几遍。”小裘的母亲对周志利充满感恩。

    12年来,周志利仅有的一次请假是在2018年。老伴因病去世,她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整整两个月把自己关在家里。“我怕耽误学员,让社区再找找别的老师,但学员们天天念叨着我,其实我也想他们……”

    “周老师,没关系,你在家好好休息,我们等你!”“周老师,你先照顾好自己!”大家的理解,反而给了周志利莫大的鼓励。两个月后,她又重返教室。

    “我是看着他们一个个成熟起来,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12年了,我一直在坚持,但这两年身体吃不消了,我希望他们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老师,继续当他们的引路人。”看着这群“大孩子”,周志利的眼里满是不舍。

    记者 薛曹盛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