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双双”的父母(左一、左二)上台发言,旁边的“李双双”泪流满面。 通讯员供图 |
|
同学掩面而泣。 通讯员供图 |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来的哲学概念。 人生正值芳华,模拟一场“人生告别会”,把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用情景剧的方式呈现,激发“00后”学子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浙江省思政名师、宁波财经学院姜帆老师在清明这样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里,想要带给学生的生命感悟。 4月4日下午,宁波财经学院21级商务英语1班35名同学参加了一场特别的“人生告别会”。 1 一场特别的“人生告别会”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采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 伴随着《萱草花》的音乐,“李双双”的“人生告别会”拉开了帷幕。22岁的“李双双”因胰腺癌晚期,生命进入倒计时。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她请来“父母”“男朋友”“闺蜜”举行了一场“人生告别会”。 这个《非诚勿扰》上的经典剧情,搬进了宁波财经学院的生命教育课堂。6名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这样一场“人生告别会”,其余同学既是观众,也是演员。 “告别会”上,作为“李双双”的同学,每个人上前与“双双”拥抱,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就将台下的同学“代入”到剧情中,沉浸式感受同学“李双双”的离去。 之后,李双双的“亲友”上台发言。 “自从你出生,我和你妈妈唯一的愿望便是希望你能够一直健康快乐,平安的长大……”“双双爸爸”强忍泪水道出朴素的愿望,生命的离去对于至亲,是巨大的灾难。 “没有遇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没有再考虑过别人……”双双的“男友”嘉豪牵着她的手表白,随生命凋零的还有美好的爱情。 “三亚好美啊”“嘉陵江的晚风好舒服”“上海东方明珠我来了”……好友舒婷曾与“双双”相约未来十年一起看遍美好河山,而在这样一场“人生告别会”上,“挚友”只能用手机录下她的声音,带着她的声音独自完成约定…… 20多分钟的“人生告别会”,朴素真挚的话语让在场学生感同身受,泣不成声。随后,大家又上台与“双双”拥抱,并唱响了《夜空中最亮的星》。 2 用“告别”润泽温暖生命 “人生告别会”后,姜帆老师抛出三个问题:我们该怎样面对逝去的亲友?该如何去理解生命?人死如灯灭,活着有什么意义?以此启发同学们探讨对生死的看法。 “每个人都是社会生命体,我们常说人有三次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我们要去努力做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样才能无怨无悔,让我们真正走出‘死亡恐惧’,找到自己的价值。”姜帆老师用器官捐献者的故事道出了她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交流,同学们也对生命有了新认识、对生死有了新思考。“李双双”父亲的扮演者杨星宇同学也说:“告别会让我沉浸式地体验了生死别离的痛苦,其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有彼此爱着的人,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父母、感恩父母。” 据了解,姜帆老师的“人生告别会”实践项目已有10年,2万余名学生参加。这是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思政实践学习项目。与此同时,宁波财经学院也是省内较早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近年来已在校内开展了举办“人生告别会”、为自己写一封遗书、课程教学专题相关讲座合计30余次,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群体中对生命认识的不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以告别会、情景剧等实践形式来唤醒、激励、润泽、温暖生命,将是一项系统教育,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讳,帮助学生真正认识生死的客观规律,探寻人生的价值所在,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姜帆说。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徐凯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