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随交警上高架体验道路通行情况。 |
开车上下班,上高架已成为市民出行“首选”,但车多拥堵问题也被广为“吐槽”。 但你敢相信吗,高架下的地面道路居然能比高架出行快?4月7日上午,记者跟随宁波交警实地测试,结果显示:这是真的!地面道路一路绿波,比高架快了3分钟! 这事就出现在环城南路及其高架上,原因在于宁波交警前不久为其动的“手术”——地面道路开启“潮汐”式绿波,重点拥堵路口精细化改造…… 实测:走地面道路居然比高架还快 此次测试的起点是鄞州区的广德湖北路与贸城西路路口,终点是东部新城的环城南路与后殷路路口,全程9.4公里。记者兵分两路,一路跟随交警驾车走环城南路高架,另一路走环城南路地面道路。 上午7点45分,正值交通早高峰,两路记者同时出发。在上高架前,一路记者所乘的车辆,经过广德湖北路与四明西路、堇山西路两个红绿灯路口。据随行交警介绍,这里正是最大的堵点,早高峰时车辆排队很长,严重时走匝道进入高架的过程要排队10多分钟;另一个堵点是高架环城南路与中兴南路路口一段,从匝道上高架的车辆非常多,导致主线通行经常受阻。 实验开启后,走高架的车辆从广德湖北路与堇山西路路口进入排队上匝道序列。在这条全长约800米的匝道上,车辆只能缓慢前行,记者使用秒表计时,共计用时3分42秒,平均时速约13公里。据记者观察,当天这里排队的车辆不及往日,还算“温柔”。 接下来的旅程就“舒服”了。尽管是早高峰,但没有地面道路的红绿灯和路口进出车辆的干扰,车辆在环城南路高架上行驶体验感不错,一路畅通无阻,基本上没有排队缓行的,仪表盘上显示的最高速度接近80公里/小时。上午8点03分,测试车辆抵达终点,全程用时18分钟。 随车交警告诉记者,在此前的一次测试中,出发时间为上午8点,结果同样的路程花费了21分钟时间。“高峰时段,出行时间是没有5分钟好差的。”交警说,因为这个时段内,上班族驾车出行的时间相对固定,车流量呈现波浪形的增长和回落。 另一路车辆,上广德湖大桥并从右转匝道进入环城南路地面道路,之后也是一路畅行,并且车速保持在55公里/小时左右。 上午7点53分,行至环城南路与中兴南路路口时,原本至少要两三个灯次才能通过的“堵点”,这回居然是绿灯。顺利过路口时,记者还看到上高架的那条匝道上,车辆排得很长。 走地面道路的车辆,沿途要经过14个红绿灯,但仅在上午7点58分时,在环城南路与海晏南路路口“吃”到了红灯。8点整,这一路顺利抵达目的地,全程用时15分钟,比高架那一路快了3分钟。 宁波交警同步开展的测试,也佐证了这令人不可思议的结果。当天上午7点55分,宁波交警另派人员上路实测,他们的起点在环城南路与中兴南路路口,终点一致。他们的实测数据为,走地面道路车辆用时6分33秒,走高架的为10分15秒。“差距”就在于上高架匝道处拥堵,排队用了不少时间。 高架车辆“超饱和”,破局得活用资源 一直以来,宁波城区的交通出行呈“潮汐”式,就是早高峰期间,流量以西往东为主;晚高峰则是东往西走。“近年来,高架等快速路成为市民出行首选。”市交警局秩序处相关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高架,使得其交通流量一直处于超饱和状态,高峰期拥堵态势越来越严峻。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随着我市中心城区框架拉大,市民工作与居住所在地越来越远,通过高架等快速路通勤已成为普遍现象,早晚高峰平均通勤距离分别达到12.6公里、13.3公里。另一方面,由于我市高架等快速路网建设较晚,通行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堵态势严峻。 “我们当时就想,车辆全部往高架跑,地面道路反而少,流量失衡了,造成道路资源浪费。”宁波交警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公安交警部门就开始着手研究,各条高架下方地面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工作,充分挖掘地面道路的“过境交通”功能。 经过多次调研环城南路道路运行情况,交警部门决定将路面交通空间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同步实施,提高环城南路地面道路(通达路至沧海路段)的集散能力,起到分流效果,平衡高架和地面道路通行压力,为市民出行营造更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环城南路地面道路(通达路至沧海路段),从3月初就开始试点了。一个月下来,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早高峰期间,地面道路的流量有较为明显的上升,每小时的车流量从原来的2153辆次增加到2321辆次,环比增加7.6%。车多了,速度反而提上去了,西往东方向的车速由34.5公里/小时提升至39.18公里/小时,比‘手术’前提升13.5%;拥堵指数也有所下降,从1.56下降至1.42。”宁波交警相关负责人说,高架方面同样有好的变化,对比2月份时,高峰时段每小时的车流量从5214辆次下降至4986辆次,拥堵指数从1.66降至1.5,平均车速从44.4公里/小时提升至49.3公里/小时。 数据变化,说明宁波交警的这番创新试点有可取之处,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潮汐”式绿波开启,精细化治理堵点 那么,宁波交警到底采取了哪些治堵措施呢?记者获悉,“潮汐”式绿波在其中担当“主角”的作用。 宁波交警经过反复推演与调试,最终设计并实施了环城南路地面道路(通达路至沧海路段)的绿波方案。根据我市整体出行“潮汐”的特征,环城南路地面道路早高峰以西向东方向“绿波”为主,晚高峰则以东向西方向“绿波”为主,平峰时段为全程双向绿波。 不过,绿波的推出,同样离不开重要交通节点、堵点的精细化治理。在此之前,宁波交警就对环城南路地面道路沿线的广德湖北路西进口、鄞奉路东进口拓宽或者设置可变车道,变相增加车道,以便绿灯时能有更多车辆通过。对沿线拥堵较为严重的沧海路路口,根据早晚高峰期间左转与直行的通行比例进行微调,并配套实施路口可变车道。还有与环城南路地面道路连接的其他线路,交警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一连串“手术”后,宁波交警发现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高峰期交通出行走哪条路,还得大家去体验一遍。因为道路交通流量是随时变化的,走地面道路的车过多,自然会出现拥堵等状况。只有地面道路与高架车流量处于平衡状态时,驾驶舒适程度才会最佳。宁波交警给出的建议是,大家先自行尝试,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路线出行。 记者 张贻富 王晓峰 通讯员 王波 徐莹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