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英语俗语“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直接翻译的话,就是一个人胃里有很多很多只蝴蝶在飞,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超级超级紧张,心情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不得不说,这个比喻也太形象了。不过,越来越多证据证明,肚子里与情绪相关的恐怕不只是胃,而是整个消化道;另一方面,消化道与脑子的联系,比我们原来所以为的,要紧密得多。 100多年前,已发现“肠-情绪”关联 早在1915年,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Walter Cannon)就在他的《消化的机制(The Mechanical Factors of Digestion)》中写道,当动物感到害怕时,动物的胃功能会发生变化,而近似的情况,在人类身上也能观测到。 一方面,胃肠的感受会影响情绪,比如,吃了高糖高盐高热量的“罪恶”食物,会感到心情愉悦,而饥饿时脾气会暴躁;另一方面,情绪似乎也能反过来影响胃肠道的反应,比如,见到让人恐惧、害怕的东西,会感到恶心、作呕,遇到紧张的事情,会感觉没有胃口;但“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开心的时刻,又忍不住食欲增加。 是什么造成这样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器官之间的联动呢?在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这是理解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互动的一个重大科学突破。 科学家提出,肠道神经系统并不是仅存在于人类或哺乳动物中,它的同源物可以在整个动物界中找到,包括昆虫、蜗牛和海绵动物。 因此,为了确保对我们内部环境(对更原始的动物而言,则是其腔内环境)所提出的挑战做出最佳反应(如战或逃反应),在演化过程中,不论是蛔虫大脑的神经节,还是更高级哺乳动物的大脑,都可能是原始但同源的肠道神经回路演化而来的。 胃肠疾病,用情绪药物医治? 消化科里,有一种可能算是比较“难搞”的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这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全球每10个人中,可能就至少有1个人患有这种症状。 这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以慢性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据估计,虽然它不是致命的,但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它可能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说它难搞是因为它病因尚未查明,它可能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失调相关,但具体失调的机制尚未明确,另一方面,100个患IBS的患者,可能有100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些非常个体化的方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增加锻炼、减少压力和接受心理治疗。 除了常规手段,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用到抗抑郁药物减轻症状。 多年来,研究人员和医生认为是焦虑和抑郁导致IBS。然而,有一些研究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研究者发现,胃肠系统中的刺激,反过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发出信号,从而引发情绪变化。而抗抑郁药物,可能参与中断这种传导过程,同时改善情绪和胃肠表现。 除了肠易激综合征之外,还有其他胃肠道疾病需要使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胃肠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等。这些疾病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而导致的,与精神疾病有关联,因此精神科药物可以改善相关的症状。 可将消化道 比喻为“情绪器官” 时至今日,我们对脑、肠联系知晓得越多,就越发发现我们不知道的更多。 尽管科学家推断,多种慢性病和脑、肠道神经系统的联系失调相关,但拿得出手的确凿证据的,却仅有几种疾病,比如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炎症性肠炎、饮食紊乱(特别是肥胖症和厌食症)。而更多的研究,还在探索肠道活动如何影响人体新陈代谢,例如脑、肠失衡是否增加或减少患上二型糖尿病等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否和阿尔兹海默病的早发有关联? 脑肠相互作用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我们仍然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将消化道比喻为“情绪器官”甚至不足以描述它在身体中的特殊性。当然更多的时候,思考如何让它感到满意,比了解它的复杂来得更迫切。 记者 乐骁立 通讯员 王元卓 洪阳 整理 作者|陈墨螯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 审核|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