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杰 一提“竹海飞人”,脑海中会立刻闪现电影《藏龙卧虎》里周润发与章子怡在竹海上飞来荡去打斗的场景。我们知道那美轮美奂的动作是靠吊着钢丝完成的,而日常生活中不用器具能在竹海上行走如飞的也有。如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在介绍某地竹乡风景时,特意拍摄了为防大雪压断竹子,有人在竹林砍竹脑(竹梢脑)的镜头,好像很神奇似的。可自己看了后却不以为然,因为这样的竹海飞人自己也尝试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浙东乡下农村生产队的水田统一种水稻,而山林分为普通的薪木林与经济林。其中经济林除了桑园、茶园、梅园等,主要便是毛竹林。竹子一身是宝:竹笋不仅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竹竿则是建筑和编制农具及日常生活用具的重要材料,如竹篮、蒸笼、畚箕、箩筐、扁担、竹笠、背篓、竹席、竹床等等,一口气便可报出十几种,这在塑料制品还没有普及的当时显得尤为重要。最不济的竹根(现在用来雕制工艺品)、竹梢也可用来做扫把、烧火做饭。但竹子由于虚心、柔软,易被大雪压裂甚至压断,所以要砍去竹脑。加上砍去竹脑后,竹便一门心思散发竹鞭生小笋,称之为“竹娘”,因此,每个生产队大都配有一两个管理竹山并会砍竹脑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上山砍柴,忽然从山梁那边的竹林传来“笃”、“喀啦啦”的异样声音。小伙伴抬起头来说:“好像是有人在砍竹脑!”我回答:“是的,要不去瞧瞧?”两人放下手中的柴,爬到山冈上。只见那边果然有人在砍竹脑,仔细看是我的邻居阿国。三十开外的阿国身材瘦小、精干,按辈分我应叫他舅舅。只见他挺立在竹子顶端,一手抓着竹竿,一手挥舞柴刀,一两下后一个竹梢便掉下来,而后又瞄准另一棵竹子用力荡过去,距离约有四五米,当只剩一两米时,便脱身飞过去,感觉身轻如燕。由于是在竹子顶端,而竹子又长在山上,所以看上去便像是在飞……看得我们心痒痒的,忍不住往竹林走去。 砍竹脑是我一直向往的事情。想想爬上十米左右高的竹子,而后荡来飞去,那感觉有多美!虽然砍柴也爬树,可树只能爬上爬下不能荡。而砍柴的装备与砍竹脑的基本一样,所以决定要尝试尝试。也不去管别人是怎么爬的,我根据自己的判断,找到一棵碗口粗的竹子,而后开始攀爬。竹子光溜溜的,底下没有枝丫,加上竹竿又小使不上劲,显然比爬树要难得多,真的需要一些“童子功”。好在我平时爬惯了树,偶尔也尝试过爬竹子,因此虽然吃力,但还是爬到约两米高处,抓住了竹子的细枝丫。到可以踩着竹梢便容易多了,很快爬到了弯曲度很大、可能会随时断裂的地方,稍作稳定后,顺手摸出身后刀蔀里的砍刀。由于不熟练,挥了五六下才把竹脑砍下。接着学阿国舅的样子,抓住竹梢,利用弹性飞快向斜对面三米开外的竹子荡过去,当还剩一米多光景距离时,伸出一只手抓住竹梢,整个人随势过渡到另一棵竹子上。此时竹子摇摆的幅度接近两米,好在最后变为轻轻晃动,可人已被晃得有些晕眩,异常刺激。然后依样画葫芦,在又砍去一个竹脑后,便溜下来了……一方面,对砍竹脑大体有数,新鲜劲已过,而脚又被竹枝丫夹得生痛;另一方面,我们是来砍柴的,可柴还只刚砍了一半。 事后想想砍竹脑是有诀窍的。一是人的体重要轻,不能太胖,如果体重两百斤,那么不管何种竹子都承受不了。好在那个时候物资短缺,人普遍精瘦。二是鞋子有讲究,也就是鞋底不能太厚。因为竹梢细吃力差,人踩上去需侧起脚,脚底面尽量往竹竿贴。为此,有些管山人干脆脱了鞋,赤脚爬上去——他们的脚大多生有老茧。如果穿鞋子,那么解放鞋不错,它底薄、鞋帮厚,既可以贴近竹竿,又不会被竹梢夹得太痛。三是最好有爬树的经验。只不过树大一些,攀爬相对容易,竹子小一些,攀爬难些。也就是说,爬竹竿是爬树的升级版。 自打那以后的几十年间,自己再也没有砍过竹脑。但每当看到竹林便会想起这段尝试,有时经过竹林时更会情不自禁拍拍竹竿,费劲地尝试爬上一段(尽管最后多以失败告终),而当接触到竹海飞人相关的文字与音像时,就会眼睛发亮、精神振奋——那可是少年生活中为数不多的精彩片段,也是珍藏在记忆深处的骄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