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艺宁波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桂林象鼻山
​重新认识张孝祥

    象鼻山,桂林的标志,山形酷似大象,“鼻子”伸向水中,似在豪饮漓江水。这一奇景声名远播,是旅游打卡胜地。

    只是,游客们到此大都喜好隔岸取景,少有人走到近前,去阅读摹勒在“象鼻”间的文字——那上面,记录了800多年前的一桩“笔墨官司”。

    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南宋人张孝祥与范成大。对于张孝祥,宁波人耳熟能详,他是书法家张即之的伯父、爱国词人、状元。

    1166年,张孝祥在桂林为官时,提议将象鼻山中间的这个洞改名“朝阳洞”,为此,洋洋洒洒写诗作记,整块石面上,三分之二是他的字,至今已有857年。

    张孝祥成功了没有?石头会说话。

    在落寞中 寻山访水“徜徉物表”

    张孝祥,祖籍安徽历阳(今和县)。南北宋之际,金兵南侵,直逼张孝祥的家乡。

    为避兵灾,张氏举家迁至张孝祥父亲张祁正在为官的明州(今宁波),并在此落脚。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鄞西桃源乡。

    张孝祥一生,以两个身份著名。一、他是爱国词人,其《念奴娇·过洞庭》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二、他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主战派,与秦桧对立,人品贵重。

    本该前途无量的他,为什么会到偏远之地桂林做官?主要原因还是他主战,而主战派的命运皆因北伐顺利与否而起落。

    张孝祥到桂林时34岁,上一个职务是“建康(今南京)留守”,那是他离抗金前线最近的一段时光。但不久,北伐失败,张孝祥遭罢免,转任静江(今桂林)知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报国之志落空。无奈中,只能寄情山水。

    好在桂林山水玲珑。据统计,张孝祥在这里留下的摩崖石刻,竟达17件之多,足迹遍布南溪山、伏波山、象鼻山、屏风山、普陀山、清秀山、中隐山等地。

    据张孝祥自述,这些游历皆为其“公余之暇,徜徉物表”,既被山水感染寻幽访胜,也借此抒发忧愤之情。

    “象鼻”之上,留下他壮志难酬的忧愤

    张孝祥在桂林留下的摩崖石刻中,篇幅最大、故事性最完整的,便是象鼻山“鼻子”上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并序》。两篇内容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我要把象鼻山“水月洞”更名为“朝阳洞”。

    为什么?张孝祥有个好友,名叫张维。两人曾同在南京做官,又一起来了桂林。在桂林,他们经常结伴游山玩水。

    1166年上巳节(农历三月三),两人来到象鼻山。张维很喜欢水月洞的风景,有僧人领悟他的意思,帮忙在山上盖了亭子,“面山俯江,据登揽之会”。两个月后,他俩故地重游,张维问张孝祥,亭子建成了,叫什么名字呢?

    张孝祥想了想说,我们一起在南京的时候,曾经命名了一个“朝阳亭”,不但因为亭子承晨曦之光,也是希望你可以“凤鸣于天朝”。如今这个亭子不妨也叫“朝阳亭”,这块石头就叫“朝阳岩”,洞就叫“朝阳洞”好了。

    对话的发生有一个背景——张孝祥面临再次被罢官,连知府也当不成了,而他的继任者正是张维。张孝祥心想,虽然丢官不是好事,但如果继任者是你,那便也罢了。

    某日,张维置酒朝阳岩上,和朋友们一起为张孝祥饯别。张孝祥遂题诗三首,一首是咏建康朝阳亭的旧诗,两首是新诗。

    最后一首诗云:“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岩城。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张孝祥也是南宋重要的书法家。三首诗并序采用行草书,到最后一首,笔法更加纵横恣意,豪迈之情跃然石上,历800余年,今人仿佛依然可以听到诗人壮志难酬的铿然之声。

    桂林归来途中,咏出千古名句

    张孝祥在桂林待了不到一年,却作诗词60多首,多有佳句,颇有“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意思。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张孝祥的广西之行始终带着愁闷的色彩。1165年,在来的路上,他经江西、湖南,行至衡山改舟溯湘江,过永州到桂林。路过广西要塞兴安的时候,作《南歌子·过严关》,“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表达了苦闷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抵达桂林后,思乡盼归之意,始终充斥在他的字里行间,但也不乏慷慨意气。“闻道玺书频下,看即沙堤归去,帷幄且从容,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可见他对南宋朝廷并不是完全失望的。

    只是那份罢职的诏令多少令他看到了人生的结局。就在从桂林返回的路上,路过洞庭湖,他咏出了那首编入教科书的《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也可以说是张氏绝唱,一身纯净的心思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离开桂林后的第三年,张孝祥因病去世,年仅38岁。

    象鼻山 “朝阳洞”的故事

    故事未完。在张孝祥离桂后的第六年,范成大出任静江知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他提出应该恢复水月洞旧名,并题写了《复水月洞铭并序》,刻在象鼻山张孝祥摩崖对面的石壁上,好像打擂台一般。

    范成大提出原因有三,其一,水月洞的名字很形象,名实相符,不需要改;其二,张孝祥只是因为私人缘故更名,没什么威信;其三,桂林隐山东洞也有一个“朝阳洞”,有重名的困扰。

    于是,在范成大之后,象鼻山“水月洞”恢复了旧名,沿用至今。而张孝祥的“朝阳洞”不再为人记得,只剩他留在石壁上的诗句,在857年后,依然向世人诉说着那一段落寞而又慷慨的心事。

    记者 顾嘉懿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