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汤青 配图 |
 |
工作室一角 |
□舒云亮 文/摄 我家有一个6平方米多的自行车库,处在我们住的这幢楼的一层。以前放电瓶车,后来车送人了,放一些不用又舍不得扔的东西。我把这个小车库整理了一下,买些工具之类东西,改装成了我的工作室。 我在这个空间和平台敲敲打打、鼓鼓捣捣,随心所欲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A 马丁·海德格尔说:“打交道一向是顺适于用具的,而唯有在打交道之际,用具才能依其天然所是显示出来。” 是的,我最早对锤子、起子(螺丝刀)、扳手等用具的认识,来自父亲与外界事物的“打交道”。 我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工人,当过钳工,也操作过刨床,他的动手能力较强,家里的物什坏了,对于不少人家来说,也许是件头痛的事,请师傅来修要花钱,扔了,买新的则需要更多钱,而这些修修补补于我家却是小事一桩,父亲全包揽了。他说,能省即省。 儿时,我们一家六口,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来养家,经济上不富裕,不过母亲会持家,父亲很能干,所以,我的童年并不少吃缺穿。 父亲尽责,看到家里的物件只要有一点点坏了,比如,椅子的榫头松动了,或者某个横档裂开了,父亲就拿起锤子,拧着起子,拉开锯条,不徐不疾地干了起来。有时候,也叫我递个工具或扶上一把,帮他做下手。他告诉我,不要等到彻底坏了再维修,一来费时费力,即使修好也无法恢复原样;二来从一点点坏到完全坏,这期间的使用让人不舒服,说不定某一瞬间让人难堪。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他又说,做人做人就是要做,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有时如同一团乱麻,得靠平时慢慢理顺,不要等到火烧眉毛才知道着急。 给父亲做下手于我来说成了常事,随着自己慢慢地长大,我觉得父亲是对的。后来我也学会了怎样使用工具,一些简单的维修我也可以上手,不知不觉我竟喜欢上了这些工具和手工活计。也许,这就是近朱者赤吧。 我高中毕业下乡去奉化,农闲时,我就想着,或许我应该像父亲那样做点什么。对了,做个煤油炉。过去煤油炉是富裕家庭的必备,由于普遍使用煤球炉子,临时来个客人或烧泡饭热点菜,煤油炉就会大展身手。划根火柴点燃后,炉捻可以调节火焰大小,烧煮方便,老人小孩一学就会。如果做成,自己早起能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泡饭(以前常常用开水泡冷饭),又可省下一笔开销。于是,我去邻居处仔细观察煤油炉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捉摸着需要备齐哪些,然后把这些东西一一配齐。动手制作时,遇到不明了的地方,再去邻居家看看,这样反复几次,煤油炉做成了。看到我的作品,邻居们夸我:这孩子行,会吃苦肯动脑,将来不愁没饭吃。小小的成功和乡邻的表扬让我非常开心,也激发了我的积极性,从此,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更加浓厚。 后来,在乡下几年中,左邻右舍有农具什么的坏了,会来找我,我也很乐意帮助他们,我觉得自己并非“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B 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光,我在1977年高考恢复第一年,成功考进了上海海运学院。住校读书四年,暑寒假回家期间,我会帮父母把家中应该修补的用具,或维修或更换零件,经过我的劳作,原来弃之的东西又有了用武之地。 大学毕业,分配到宁波港务局工作,后来又到外资企业做经理,工作忙、压力大,但即使再忙,家中的零星维修我还是尽心尽力去做好。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他就把那些需要做的活计留着,待星期天我过去时来做。妻子觉得不可理解,曾问我父母:为啥舍近求远,在宁波的儿子不叫,却喜欢让路远的在镇海上班的(当时港务局局机关在镇海)儿子来做。他们说,因为我做生活精细,态度又好。其实我自己也很乐意做这些事,长期待在办公室,过度的脑力劳动让人心累,做些体力活权当锻炼身体,调节精神状态。再说,子女为父母做点事是应该的。 春天,某个风轻云淡的午后,我和妻子去东钱湖游玩。在东钱湖的某个观景台旁边的停车场停好车,闲庭信步登上景台,发现不远处有对情侣在自己的汽车边忙碌,我忍不住迈开脚向他们走去。问:需要帮忙吗?听闻,他们站起身擦掉汗,满怀希望地应声:好呀。又一脸无奈地指着爱车说:第一次碰上车胎漏气,要换备胎,弄了好长时间都没成功,给保险公司打了电话,说是修车师傅一时半会到不了,真是急煞人了。我看了看,觉得他们方法不对,工具也不齐,我就说,你们等着,我去拿工具。我快步走到自己的汽车边,从后备箱里拿了千斤顶和随车工具箱,动手帮他们换。他们的车特别小众,构造与一般的汽车略为不同,我边琢磨边动手,终于把漏气的轮胎卸了下来,装新的就轻松多了,驾轻就熟,一会儿就搞定。听到他们的道谢,我和妻子会心一笑,摆摆手示意别客气,目送他们开车离去。刹那间,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夏天,住在楼上的邻居家的空调出水管破了,我寻思着帮他们去换。因为室外的出水管风吹雨打太阳暴晒,塑料管子用不了多久就要破掉。我去工作室找合适的不锈钢管子,找到后,送上去并替他们安装好。邻居外婆开心地想找点东西谢我,我婉拒了。 C 退休后,我更是乐此不疲,稍有空闲就去我的工作室,动手做点小玩意,如登山杖、随车工具箱等等,小到钥匙,大到桌椅,亲友有需要的,我亦愿意分享。根据制作的东西不同,所需要的工具也在随时增添。我买了一只货架,可以分门别类放用具。还买了工作台、台虎钳、刨刀、钢锯、磨刀的砂轮等等,又买了各种型号、大小不等的螺丝螺帽,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妻子调侃:开地下工厂啊。 有天上午,车库门口的走廊里碰见邻居,她笑着问:上班了?我一惊,刚想回答我退休了,又见她手指着工作室,扬起脸朝那个方向捂了下嘴,我恍然大悟,原来她指的是我的手工作坊呀,真是幽默。邻居们有时会向我借工具,有时会请我帮忙做一下,我都欣然接受,并很认真地完成。每当看到邻居满意的神态和真心的道谢,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我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正含义。 最近,我把家中的吊灯全部拆了下来,换上吸顶灯罩。因为我觉得吊灯存在安全隐患,时间用长了说不定哪天掉下来砸头上呢。新换上的其中一只是用家里现有的材料有机玻璃做的,也不是为了省几个钱,而是废物利用更环保些。 散步时,经过居委会的老年活动室,看见乒乓室的门把手坏了,我当即返回工作室,取出工具、带上配件去修理;乒乓桌上的栏网坏了,我拆下拿回工作室,修好再去装上;楼道门上方的平台(露台)积水了,我拿上最长的起子去疏通…… 日常中有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动手改进,看似不起眼,但累积起来后,是不是就变得厚重了呢? 我愿自己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亦希望可以一直在自己的工作室忙碌,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到了古稀或耄耋之年,自己仍能动动手,把家里的菜刀、剪刀磨得又亮又快,替松动的椅子加个固,给漏水的墙角涂防水胶……每天做点事,活动活动筋骨。人啊,有一种爱好,让生命充实,持一份热情,葆童心永存,该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