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仙籍”五桂楼

□林亚斐/文 罗林砚/摄

五桂楼五马山墙
七十二峰草堂
五桂楼

    余姚梁弄古镇位于四明山深处的一个盆地中,四周峰峦叠嶂,宛若画屏,环境极其幽寂静谧。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此写下“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诗人笔下的梁弄是如此安逸、温馨,而五桂楼就藏于这林深泉幽之处。

    A

    与天一阁、伏跗室一样,五桂楼也是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一座藏书楼,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是清嘉庆年间藏书家黄澄量的藏书楼。至于楼名的由来,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

    相传后唐时期黄氏先祖开始定居余姚,传到第六代,一家兄弟八人中有五个先后中举登科,一时名声大噪,门楣生辉。众乡亲就把这蟾宫折桂的五子统称为“五桂”。五兄弟衣锦还乡时,宋高宗书《送五子还乡》诗相赠,有“仙籍桂枝(子)香”、“衣锦好还乡”之句。自此,黄氏五兄弟以“五桂”名闻遐迩。黄澄量仰慕远祖清望,并以此激励后代子孙发奋读书,遂以五桂名楼,及至聚书五万余卷。至于后人有考证说此黄氏非彼黄氏,已不显得那么重要了,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山乡梁弄从此形成耕读传家的里俗乡风。

    清嘉庆十二年(1807),藏书家黄澄量在梁弄祖宅之南建造了五桂藏书楼。得祖上遗风,黄澄量自幼好学,博闻多艺,对书籍的喜好尤其,曾作《书睡》诗:“生年未卅岁,夜睡曾不足。若非书中寝,一日终蹐跼。”正如胡芹(字白水,黄澄量挚友)所言,五桂楼主每“得一书,添一目,即读一书,而十而百而千而万,记于目者记于心”。生动记录了黄澄量读书、藏书的情景。黄氏垂老还乡时,不置田产,思量着山区地理偏僻,兵戈罕至,是筑楼藏书的好地方。相传黄澄量的远祖就拥有家财万贯,且能仗义疏财。受此影响,他认为“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故“建楼储之,以贻子孙”,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五桂楼。

    我曾于2018年的深秋季节,慕名探访五桂楼。坐落于梁弄洞门弄的五桂楼,以为可以第一时间看到那就想错了。在一爿高低错落、分布密集的居民房中寻找目标并不容易,一路上边走边问,于一处工地旁终于找到了隐于市井中的五桂楼,而那片工地,就是正在修建的“梦花书屋”。站在仰慕已久的五桂楼前,突然觉得四周安静了下来,藏书楼的气质果然与众不同,虽处于烟火深处,却不闻一丝烟火气,遗世独立,远离喧嚣。

    B

    与大气的五马山墙相比,开在围墙西侧的院门则显得逼仄、矮小,朴素到游人难以置信,若不是门前立着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我以为是又走错了。猜想这就是藏书家们低调不张扬的作派吧,或也是保护藏书不被觊觎、不被惦记的一种方式。小心翼翼地走进墙门,眼前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致。

    藏书楼是一幢明看二层、实为三层的木结构清代建筑。占地面积不算大,目测百平方米左右。楼之东西高筑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墙内楼前有半亩庭园,以鹅卵石铺地,庭内栽有桂树与柿树,近南墙筑有雕花石板围成的花坛,上植绿竹,四周地面和石台上有不少盆栽。满目的花草竹木,绿荫婆娑,清香袭人。庭院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分外清雅、古朴。

    正楼一楼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之所,正中悬挂的“七十二峰草堂”匾额为清代书法家吕迪(号屐山,浙江余姚人)所书,笔力雄健。二楼通面为槛窗,共有20扇,窗有三道,分别是花窗、板窗、玻璃窗,可以根据气候使用不同的窗隔调节温度。朝北的横梁正中悬挂着“五桂楼”额,为清代书法家胡芹所题,字迹苍劲古拙。二楼前后分隔共六间,除一间为楼梯通道外,一共五间书库,可置书橱二十四架。如今空空如也的书库,曾经聚书五万余卷,另有名画碑帖和手抄本,并有木雕板近百块。时至今日,仍保存着近万册珍善本,以及《五桂楼书目》、《竹桥黄氏宗谱》、《钦定仪象考成》等藏书。

    五桂楼屋顶设计奇巧,为勾连搭式,呈“众”字形。设暗阁,即阁楼,主要起到控制温度和湿度的作用,还能起到防盗的作用。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于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据说当年书楼屋顶塌陷,后人是根据这根长竹竿上绘制的五桂楼建筑图对其进行原样修复的。

    登五桂楼极目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北岭、南峰、东岩、西谷等,秀峰玲珑,翠浪起伏,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草堂是讲学之所,黄澄量常聘请鸿儒名流来此延馆授课。因而,五桂楼不仅是藏书楼,还是民间自筹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院,对余姚的文人学子起过重要作用。

    C

    据说五桂楼的“藏书之富甲越中”,闻名于东南,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虽然这一说法有待商榷,但也从中看出它在宁波私家藏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黄澄量制定了一套不同于宁波天一阁的藏书保管制度。他把藏书向外开放,凡有文人学士前来查阅,悉供方便,并向借书者宣告:“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恣其阅览,且供膳宿。”但不外借(《五桂楼书目·题识》)。这一做法打破了一般藏书家只藏不阅的陋规,表明他藏书不仅是为了自用和传与子孙,也是为了嘉惠世人,书籍已不仅仅是藏品了。此举充分激活、提升了藏书的使用价值,因此,五桂楼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意义。黄澄量或也是第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私人藏书家。

    五桂楼西侧曾扩建“梦花书屋”,雕栋画梁,卷蓬饰顶,建造颇为讲究,与五桂楼相互辉映。此处既是黄澄量的居室,也是他写书、会友之所。高人雅士、高业弟子常于此处讲学、探讨,甚至住下来搞创作。黄澄量雅量高致,气度恢弘,不仅对亲友,也对一般的士人学子开启藏书楼的大门。悠悠200多年前,能有此等见地,实在难能可贵。当时许多学人不辞远途劳顿,跋山涉水来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楼为快。

    探访五桂楼转眼四年有余,当时的一楼堂室除了横梁上高悬的“七十二峰草堂”匾额及摆放的简陋桌椅外别无长物,也无任何文字说明和书籍陈列。当时的“梦花书屋”也还是一处建筑工地。想来数年过去了,是时候重现那一幕幕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场景,是时候再出发拜谒五桂楼。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