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种慢创修复技术颠覆传统理念

宁波这一群体已有500余人次受益

    近乎炭黑的两条小腿,满是结痂后留下的疤痕,脚踝周围多处溃烂,皮肤掉了的创面渗着血水……60多岁的张师傅拉起裤脚的一瞬间, 有些胆小的围观者,就不敢看第二眼了——在江北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面修复门诊,像这样的慢性创面患者,该中心陈谦主任护师每隔几天就会碰到。

    这群患者由于糖尿病、老年疾病、长期卧床等原因,身上出现溃烂,发黑发臭。他们不仅要长期忍受皮肤破溃的疼痛,生活质量下降,还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护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患者用餐巾纸包着双脚来就诊……

    走进外滩中心的创面修复门诊时,陈谦正在给张师傅清理创面。

    张师傅是鄞州咸祥人,多年前遭遇过烧伤,双腿留下后遗症。10多年前又患了糖尿病,原本就有缺陷的双腿雪上加霜,很快就出现糖尿病足这一并发症。张师傅说,快20年了,双脚好了烂,烂了好,走路都非常困难。

    陈谦一边清理创面,一边向记者介绍,张师傅第一次找她,是用餐巾纸包着双脚过来的,脚踝处满是皮肤溃烂的伤口,餐巾纸几乎被血水浸透了。她说,慢创修复颠覆了以前处理伤口的理念。以前清创首先要用消毒水,要求保持创面干燥暴露,而现在几乎不用酒精之类的消毒剂,主要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要保持湿润和密闭,临床实践证明,低氧湿润的环境下,伤口愈合速度要快一倍。创面以前用纱布外敷,换药时撕开纱布容易造成二次伤害,现在的慢性创面修复不再用纱布了,用的都是新型敷料,以达到给伤口一个湿润的环境。

    对她来说,创面修复可谓匠心之作,特别讲究个性化处理:患者的病因不同,创面不同,愈合的不同阶段,修复手段都不同,用的敷料也不一样。

    清创、冲洗、敷料,完成张师傅的慢创修复,陈谦用了40多分钟。她说,慢创修复就是这样费时费力,每位患者半小时算快的,创面复杂的需超过1小时。不仅如此,慢创修复面对的都是多年不愈的伤口,有的发黑发臭,甚至已经长蛆。陈谦至今还记得,有天中午她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科室同事的求助,说收到一位非常严重的慢创病人,她丢下碗筷就往回赶。

    当她撕开用棉布包扎的创口,恶臭顿时弥漫诊室,溃烂处肉都腐了,脓血直流,蛆也爬了出来。她赶紧吩咐同事打来清水,俯下身给老人清洗创面,随后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洁。站在旁边的家属也为之动容。

    家属无奈地表示,老人糖尿病足10多年,最近两年溃烂得越来越厉害,他们也去医院看过,唯一的办法就是截肢,但老人年纪大了,不想再遭罪。这种病的护理,他们又不懂。

    幸运的是,经过多次修复,老人溃烂的伤口逐渐得到控制。

    慢性创面患者群体日渐增大

    慢性创面是压疮(褥疮)、糖尿病足、放射性溃疡等众多难以愈合的慢性疾病创面的统称,例如,压疮其病因主要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使皮肤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最根本原因是机体组织长期或过度受压,引起局部缺血性坏死形成溃疡。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不断加深,诸如糖尿病、静脉曲张之类的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慢性创面患者也越来越多,虽然慢性创面不会立即威胁生命,但其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经久不愈,让患者长期忍受创面的疼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护理和经济负担,如糖尿病患者,并发成糖尿病足,严重的将面临截肢。

    据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洪杰介绍,近年来,中心的家庭医生下社区时发现,有的糖尿病足患者、中风及骨折后长期卧床的患者,都有慢创的困扰,备受折磨,家人照顾也力不从心,但苦于没有专业团队,处理也缺乏经验。为解除这部分慢创患者的痛苦,去年年底,他们引进具有多年慢性创面修复经历的陈谦主任护师,在基层卫生院率先推出慢创修复门诊,打造家庭医生创面修复团队。目前,有4名医护人员跟着陈谦主任,专业从事疑难复杂伤口、压疮(褥疮)、糖尿病足溃疡、下肢动静脉溃疡等慢创的修复,旨在改善和提高慢创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慢创患者避免截肢致残,减低照护负担和治疗费用。到现在,已收治各类慢性创面达500余人次,患者已辐射周边区(县、市)。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施俏俏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