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越来越多人选择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网络交易支付方式,日常消费扫扫码,居家缴费动动手……然而,在消费者尽享支付便利的同时,一些网络支付的陷阱也随之显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受资金损失。 近日,经营着一家蛋糕店的李女士接到一个订单,双方确定好款式需要付款时,对方以微信上没钱为由,向李女士索要支付宝“付款码”,待李女士将“付款码”发送对方后,对方又称无法支付,希望和李女士微信视频,直接通过视频扫码付款。面对“客户”,李女士没有怀疑,视频过程中,李女士刚打开“收付款”页面试图收款,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将“付款码”切换成“收款码”,“叮”的一声,她等来的不是“收钱”提示,而是扣款信息,待李女士反应过来,对方已将其拉黑。 骗子之所能够得逞,除钻了收付款两个页面需要切换的空子外,关键还利用了很多人都有的“免密支付”习惯。那么,哪些不良支付习惯会让你容易受骗呢? 据《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发生率最高的三项用户不安全行为分别为: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为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在链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进行支付、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 此外,宁波通商银行提醒广大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提到的“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及不删除留存的敏感信息”“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这类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虽有所下降,但仍不可忽视,消费者应提高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支付习惯,做到以下七点:短信链接不要点;公共Wifi勿乱连;不扫不明二维码;支付密码要复杂;隐私信息保护好;免密支付慎开通;短信消息要关注。 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市民,培养良好的支付习惯,规避支付风险及陷阱,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史玲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