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流作业。 |
春季是竹节虾繁育的季节,为进一步修复象山港海洋生态、丰富渔业资源,4月25日,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联合多部门在象山港海域开展了一次虾苗放流行动。记者受邀随船出海,见证2331万尾竹节虾回家之路。 2331万尾 竹节虾上船 4月25日10:30,春雨绵绵。记者来到位于奉化裘村的石沿村码头,与工作人员会合。放流虾苗车很快到来,一打开车厢门,只见里面放满了大型塑料桶,桶里装满了虾苗。 工作人员开始卸苗,但因为水桶太大太多,无法直接搬到船上,工作人员利用虹吸原理,通过专用软管连接,将车上虾苗连水一起排到船上的苗桶里。 一批批密密麻麻、黑乎乎的虾苗就这样“上了船”。拿小盆舀起来看,这些虾苗体长达到了1厘米,在水中欢快游动着,活力十足。 11:00,虾苗全部上了船,总共有18桶,2331万尾。 “这虾学名叫日本囊对虾,俗称竹节虾,也是象山港传统虾种。为了保护和丰富海洋生态资源,近年来每年都进行放流。”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种质种苗科副科长蒋宏雷说。 见证 “小生命”回家 11:10,放流船满载竹节虾出发。 大约过了半小时,放流船来到了一片岛屿交错的水域停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是象山港海域石沿港缸爿山地带,就是放流区域。 “你看这里的海域,岛礁相间、水流浅缓、饵料丰富,水底还有丰富的泥沙,适合虾苗潜沙的生态习性。这里是竹节虾苗最适合的生长环境,所以我们选择在此地放流。”蒋宏雷说。 正要放苗时,天气好了很多,淅淅沥沥的雨也停了。 11:40,“开始放苗!”工作人员开始忙活起来,他们分工合作,将专用软管一头放到苗桶,一头挂到船外伸入海水中,成千上万的虾苗就通过管道游向了大海。 工作人员端来一盆虾苗,记者也有幸体会了一把亲手放苗的感觉,看着无数的“小生命”经自己手中游向大海,心里暖乎乎的。 诞生不易、担负使命 这些虾苗的亲虾都是野生捕获的,在象山新桥的宁波海发苗种场进行产卵育苗。“育苗放流技术性很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放的。”该育苗场负责人胡金道告诉记者,两天前,苗塘水温就慢慢下调到接近海水自然水温,大约18℃。如果一下子拿出来放海里,虾苗就会适应不了,无法存活。 自从去年年底亲虾采捕过来后,在育苗厂温室里经过精心养护,生长非常好。20天前就开始产卵,经过孵化再到一次次脱壳,这是助力生命诞生的过程。 “通过设施化的专业育苗,虾卵经过30个小时便可孵出微小的仔虾,在此后的仔虾生长过程中,总共要经历20多次的脱壳……”胡金道说到育苗如数家珍,“小生命”诞生过程可并不简单,当虾苗体长达到1厘米,便可放流大海。 12:10,2331万尾虾苗全部放流完成。看着这些“小家伙”回归大海,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现场响起阵阵欢呼。 今年将放苗8亿多尾(只) 在负责放流工作的蒋宏雷手里有一本记录簿,里面以表格的形式记录着放苗的具体内容,还有今年计划要完成的大量放苗任务。 蒋宏雷告诉记者,今年之前已有过一次虾苗放流,这次是第二次,4月26日还会再到宁海海域放流2000多万尾虾苗。因为正值虾苗繁育季,接下来放流还会持续进行。 据介绍,今年宁波海洋放流工作从4月开始,将持续到12月。除了放流虾苗,还会放流鱼类、贝类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 近年来,宁波十分重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全市年投入放流资金一两千万元,通过公开招标实施育苗放流项目。今年全市计划放流鱼、虾、贝类等幼苗共计8亿多尾(只),促进海洋生态资源修复和保护。 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蒋宏雷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