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30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猎人笔记》的四重奏

    □刘  川

    我买的这部《猎人笔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中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翻译者是力冈,16开本,354页,包含25个短篇小说。我的邻居小孙女恰好是七年级(初一)学生,我问她学校是否要求读这书,她说没有。我觉得这本书作为初中年级的推荐书目,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难度很大。我认为《猎人笔记》作为高中生和成人阅读倒是更合适,但许多人恐怕没有时间和耐心来读。这本书我几天读下来,如同听人演奏音乐或听人朗诵诗歌一般,感觉其中夹杂着四重奏的旋律。

    第一重奏是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作者屠格涅夫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19世纪俄罗斯的农村原野和草原风光。用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话来说:“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是他的拿手好戏,以致在他之后,没有人敢再下手碰大自然这样的对象了。他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换言之,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里最擅长风景描写的作家,这或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给中学生的主要原因吧。

    读《猎人笔记》的第一印象,对我来说,就仿佛是在进行一次夏日的俄罗斯郊游:那宁静而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被,新奇的鸟群,朴实的木屋农舍,三套马的木车,望不到尽头的天边道路,以及那昼夜都挂在夏日天空的红霞……刚好我去俄罗斯旅游过,甚至还闯入过旅馆附近的森林,惊讶地看见过里面的潺潺小溪上浮游的一群野鸭……所以对作者描写的俄罗斯风景有种切身的亲近的认同感。我以前也读过一些小说,感觉屠格涅夫的景物描写确实更加丰富、新颖,充满大自然的魅力。通读全书后,也可以感觉到,作家对优美风景的描写和他对广大农奴的同情与赞颂是相关的。另外,屠格涅夫在人物言行及人物心理的描写上也具有高超的本领,所以出版社专门把三篇小说印刷为黄色、并作了阅读提示及写作指导。就学习景物描写和记叙文而言,初中学生或小学高年级学生倘若读《猎人笔记》,至少可以选择部分来读,如第二篇《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和最后一篇《树林与草原》。

    第二重奏是作者记录和描绘了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的封建农奴制度。屠格涅夫在作品中通过多个农奴形象描写了俄罗斯农民的聪明、能干以及贫困、痛苦、无奈(甚至准备起义),其中展现了他对农奴阶级的同情和赞美(譬如第一篇《霍尔和卡里内奇》和《孤狼》)。他也描写了农奴主的傲慢、贪婪、凶恶、残酷,介绍了农奴从地主家庭赎身的身份转换,以及沙皇政府的流放制度,现示了作者对地主阶级的憎恨,这从更多的篇章可以看到。当然,他也描写了一些破落农奴主的尴尬和荒唐(譬如《契尔托普哈诺夫和聂道漂斯金》《契尔托普哈诺夫的末路》)。

    今天看来,这些描写完全是正当的或自然的,但是在作者的时代却是大逆不道,为此屠格涅夫还于1852年被捕入狱,后被遣送原籍软禁一年,直接原因就是他在作品中“有侮辱地主的绝对倾向”(包括他写了纪念被禁止的作家果戈里的文章)。虽然屠格涅夫出身地主家庭,但是他在大学期间(在莫斯科和德国柏林)接受了民主观念和社会进步的思想,他的作品开启了俄罗斯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是唤起农奴革命的先声号角。后来他无法在农奴制度的祖国居住,移居到法国。

    第三重奏是作者展示了19世纪俄罗斯各种各样的社会风俗,对于现在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虽然屠格涅夫作品反映的时代过去了几乎两百年,但是有些民族习俗几乎是代代相传的。

    在第一篇《霍尔和卡里内奇》,作者借用人物“我”的口气,表达了俄罗斯民族的特点:“彼得大帝表现了俄罗斯人的主要特征,他的俄罗斯特征就在于他的革新精神。俄罗斯人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刚强,不怕改变自己;很少留恋自己的过去,勇敢地面对未来。凡是好的,他都喜欢;凡是合理的,他都接受;至于这是从哪里来的,他一概不问。” 

    地主,是当时富贵人的代称,近似于贵族,有些地主在公共场合介绍自己时往往宣布“我是某地的地主某某某”,或直接说“我是贵族某某某”,拿出盛气凌人的霸气。屠格涅夫还提及好几个地主(包括女地主)的生活习性,他们的家产很大,生活富裕,但是居然不结婚,或结婚后没有后代,或长期寡居。地主虽然对农奴残酷压迫剥削,但是为了长久利益,当农奴在外村遭受其他人欺负时,地主也往往把农奴视为自己人而加以保护。

    俄罗斯土地辽阔,农民种植大量的大麦、燕麦、甜菜,饲养了大量鸡鸭鹅和奶牛,夏日随时在河里抓鱼,森林里有无数的猎物和野菜,农牧林产品丰富。他们的饮食也是这些,所以肥头大耳身强力壮的人很普遍,而缺乏食品饿死人的情况极少。他们出行使用木制大车和马拉车。

    俄罗斯人热情开朗,和陌生人很容易交朋友,譬如《希格雷县的哈姆雷特》中那位与“我”讲了大半夜共14页文字的知心话却不知其姓名的客人;还有《塔吉娅娜·鲍里索夫娜和她的侄儿》中的那位老处女。当然,俄罗斯土地广袤,人烟稀少,也给强盗提供了土壤和作案的更多机会,如《大车来了》。

    俄罗斯人稍有闲暇就喜欢跳舞,连七十岁的穷人老头也擅长跳舞歌唱,并总会玩弄一两件乐器(如六弦琴)。受过教育的地主也爱好诗歌。虽然俄罗斯地主和贵族乐于识字读书,但从来没有爱好书法的传统。如果从培养智商的角度看,多识字多读书比花费大量时间单纯练习模仿性质的书法似乎更有益。他们爱好油画能够增强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物质条件更高的要求;他们对音乐歌舞的普遍爱好能够增强人的敏感性,促进人际交流和身心健康。

    第四重奏需要仔细阅读才能注意到,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展示了俄罗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他描写的人物习俗和生活物品不时涉及到古希腊(如第一篇里的“他的脸像苏格拉底”)、古罗马、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土耳其、伊朗、吉尔吉斯、中国、印度、甚至经常提及没有国家的茨冈人(吉普赛民族或波西米亚人),这可见俄罗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有着的长期交往的历史。

    俄罗斯地主特别崇尚欧洲文化(但也有人讨厌德国人那种冷漠的理性思维),特别是法国文化,所以俄罗斯地主家庭常常给孩子聘请法语教师,有时也聘请德语教师来教授外语(客观上,乡下孩子去城市上小学及中学的路途太远而不方便),因此他们的法语和德语的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很强,去那些国家的人也多。难怪俄罗斯语言中的现代词汇不少是从法语、德语、英语的词汇直接音译过来的。在业余爱好方面,俄罗斯地主在家里常常请人给自己画大幅油画,并挂起来,当然也乐于收藏其他油画。这样爱好可能来源于法国和德国。19世纪俄罗斯地主的物质生活中沙发已经普及,参加聚会之后就一起到客厅打牌。

    另外我注意到:19世纪初期,地处欧洲大陆的俄罗斯地主心目中,中国是一个遥远而奇怪的地方,作者没有提及从中国输入的大量茶叶(当地人似乎主要喝椴树茶)。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