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近立夏,山莓成熟。 |
 |
水晶兰迎来绽放。 通讯员 林海伦 摄 |
今天是5月的第一天,也是新一周的开始,在这一周里,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中说,“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形容前一秒云雾缭绕的山峰还让人沉醉其中,下一秒云雾就带着雨滴徐徐走来…… 晴雨随机“切换”,令人难以捉摸,用来形容这一周的天气,再合适不过。 雷阵雨“神出鬼没” 5月6日,是立夏,顾名思义,这是夏天的开始。 不过,这只是天文学上的说法。从气象学意义上说,“只有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22℃,且后续天气稳定”,才算入夏。 一般来说,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仲春和暮春时节。 对宁波来讲,常年的入夏时间则要等到5月20日左右。 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之一,是阵雨或雷雨过程明显增多。从市气象台4月30日发布的十天预报看,“神出鬼没”的阵雨或雷雨或将成为我市天气舞台的“主角”。 5月2日夜里到3日,我市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恰逢“五一”假期,大家外出游玩,记得要随身带好雨具,谨防雨水造成的不利影响。 5月4日到6日,我市仍多阵雨或雷雨,预计要等到5月7日才会雨渐止转阴到多云。节后返程、返工,大家要格外留意雨水给道路出行带来的不便。 立夏将至,气温渐渐有了初夏模样,但“性情”不稳重,时不时还会“闹个脾气”。 市气象台在上述十天预报中提到,我市最低气温出现在5月1日至2日,且只有11℃-13℃;5月3日起将骤升至19℃-23℃;7日起又将跌至16℃左右。 5月1日至6日的最高气温都将稳定在24℃以上,其中,5月4日甚至可达30℃以上;不过,7日起,又将重新降至20℃上下。 气温总体向暖,但起起落落频繁,大家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及时增减衣物。 立夏鸡蛋松花团,倭豆米饭脚骨笋 天气转暖的脚步逐渐加快,夏收作物生长旺盛,各种蔬菜瓜果相继成熟。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大意就是立夏前后,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不少时鲜作物到了上市时节。 那么,在宁波,又有哪些食物正当时呢?从俚语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立夏鸡蛋松花团,倭豆米饭脚骨笋。” 吃“立夏蛋”,是宁波人过立夏的重头戏。俗话说得好:“立夏吃只蛋,气力大一万;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 “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 一枚“立夏蛋”,哪来如此大的威力? 此时,春天即将结束,夏天就要开始,天气逐渐炎热。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容易出现四肢乏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状况,一枚“立夏蛋”被寄予厚望:希望孩子吃了胃口好、有力气。 倭豆,也就是通常说的蚕豆。蚕豆最好吃的时节,恰好是每年立夏前后,因此,在江南一带,也有把蚕豆叫做“立夏豆”的传统。 对宁波人来说,在立夏当天,吃上一碗“咸肉倭豆饭”,其意义不亚于中秋吃月饼。 立夏吃“脚骨笋”是宁波特有的习俗。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农忙开始,吃“脚骨笋”“脚骨健”,成为劳作者祈求健康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随便什么笋都可以用来做“脚骨笋”的,它一般指的是野山笋或乌笋。 吃“脚骨笋”讲究“以形补形”,在烹饪前,先用刀面将笋拍扁,切成长约4厘米的段,形同脚骨。 至于立夏吃松花团的习俗,如今已不多见。主要是因为立夏到来,天气渐热,人们胃口变差,而松花团又是甜的,不开胃,久而久之便被遗忘了。 吃了莙荙菜,夏天不会长痱子 除了鸡蛋、松花团、倭豆米饭、脚骨笋这老几样,“万物并秀”的立夏,时令食谱里少不了“新三鲜”,包括“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 “地三鲜”通常指的是蚕豆、苋菜和蒜苗(还有一说为黄瓜);“树三鲜”通常指的是樱桃、枇杷、杏子(还有一说为青梅),都是刚刚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新鲜水果;“水三鲜”的种类则比较多,包括鲥鱼、河豚、鲳鱼、黄鱼、银鱼……其中,鲥鱼算是“水三鲜”的主打品种。 此外,宁波人还有立夏吃莙荙菜的习俗。 莙荙菜是一种叶用甜菜,按叶柄的颜色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农家种得比较多的是青梗莙荙菜。 立夏为啥要吃莙荙菜? 传说是因为人吃了以后夏天就不会生痱子,而且皮肤会像莙荙菜一样光滑。 还有一种说法,成熟到可以掰下来的莙荙菜叶子长得大,像老式蒲扇,吃了夏天就不会觉得热。 关于莙荙菜,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南宋初年,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为躲避敌兵,从临安(今杭州)逃到明州(今宁波),慌乱间躲进了一户农家的菜园,结果踏坏了软菜。 谁知当晚下了场雨,极具生命力的软菜第二天就恢复原样,甚至长得更加郁郁葱葱,因此民间也把莙荙菜称为“君踏菜”,意为被君王踩踏过的蔬菜。立夏吃“君踏”,也寓意人们像它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夏天不长痱子”,据《嘉祐本草》记载,莙荙菜还有“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五脏”的功效,但这种菜铁、钾含量较高,痛风患者最好还是不要吃。 记者 石承承 孙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