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湖
一路古迹
阅千载

吴冠中《双燕》图的原景袁宅
银台第的今白华堂
史浩故居的私家埠头
位于雪汀的寒光台
史浩故居花窗

    □陈榴芳 文/摄

    初春时节,我们宋词群组织了一次月湖游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探寻月湖文化渊源,群主特意找了一名导游。

    A

    一行人在鼓楼刻漏处集合,从鼓楼出发,穿过马路,很快就到了位于镇明路西侧的水则碑。水中立有一亭,亭下有碑,碑上大书“平”字,右边刻有一列字:道光二十六年慈溪潘鋐重修。最早的水则碑为南宋名臣吴潜所设,宝祐四年(1256),他知庆元府,勤政爱民,兴修水利,水则碑便是他的政绩之一。 “平”字第一横是水位警戒线,如果被水淹没,当泄;若是露出“平”字的一竖,说明干旱严重,当蓄。小小的一座碑,是三江六岸各塘河和碶闸的总枢纽,它使整个它山堰水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保护州郡平安和农作物丰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是研究水利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碑上明明写的是则水碑,为什么都叫水则碑呢?一群人议论纷纷,又是查资料,又是揣摩,终于搞明白了:“则”是准则的意思。“则水”是监测水位的意思,水则是监测的水尺,前者动词后者名词,都可以,就如“水车车水”一样。再看碑亭的石柱,上半截明显是修建时接上去的,下半截残留着原来的对联,右边仅存“水利”两字,左边为“迓天庥”。虽然不完整,但是能猜测到它们和碑上的“平”字一样,都寄予了为政者祈求风调雨顺、盛世太平的美好心愿。

    亭的另一面,也有一块“平”字碑,碑上斜斜的一道拼接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千多年的时光,不知有多少水流经它身边,上半截可能是被某一年的洪水冲断了。两边石柱的残联分别为“通坎象”、“应枢星”,横批“恶盈流谦”出自《易经》中的谦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一座亭、一块碑,看似平常,却蕴含了古人太多的智慧和祈愿。

    从水则碑过去,绕过气势宏大的史浩故里,在导游指点下看到了路对面的王应麟雕像,他拿着读本正在给孩子启蒙呢。附近有一条巷子叫念书巷,这巷名、这雕像,多有书香味。

    路口有一残碑,两根长短不一的石柱用榫卯结构撑着一条横梁,下面镶着三块雕花石板,年代感十足。大家伫立观望,并猜测,这个是什么呢?后来查了月湖老照片,方知是三支街口七牧将军庙的牌坊。七牧将军是谁?原来也是跟小康王(宋高宗赵构)逃难有关。传说当年康王逃到月湖,金兵一直穷追不舍。路遇七个小牧童,叮嘱他们不要将此事告诉金兵。康王走后,追赶的金兵见了小牧童就问前面有没有穿黄袍的人跑过。小牧童说有的,然后指向康王逃的反方向。金兵追了一段无果,才知牧童撒谎。折回来,把小牧童都杀了。康王赵构做了皇帝以后,非常感激这些为他丧命的小牧童,就把他们封为七牧将军并建庙祭祀。康王逃难的传说版本太多,村姑也好,牧童也罢,都反映了宁波人善良忠义的本性。

    B

    走过地下通道,来到了院士林。这是一片银杏林,每一株银杏树都对应着一个让人敬仰的名字。如果你想详细了解他们的事迹,扫一下名牌上的二维码即可。

    宁波籍院士120位,居全国第一,院士中有兄弟,有父子。这些银杏是1999年院士们回故乡时亲手所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二十多年过去,银杏树已经高入云霄。院士们的岁月尘寰,一如这银杏树经历过的风霜雨雪,挺拔的枝干傲立天地,书写春秋,默默地向人们展示着成长的艰辛与荣光。这是一道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风景,仰望着一棵棵树,让人自豪而敬畏。

    院士林对岸是贺秘监祠,马头墙上爬满了古藤,宛如一幅古朴的画。昔有进士,今有院士,这位四明狂客,如果看到故乡人才辈出,应该感到欣慰无比吧。

    走过西湖心桥,沿湖岸走了一段,有一个下沉式观景台,台上有《双燕》图及原景风貌图。之前在报上读到过吴冠中创作此画的过程,就像见到了故友一样亲切。《双燕》的母体就是月湖的花屿袁宅。当年画家依景写生,如今照画复景,景成就了画,画又给景的修复提供了样板。两相对照,白墙变成了砖墙,埠头更为方正,树不再是画中的老树,但清澈如镜的湖面和浩瀚无际的天空依旧,沉静怡然、幽远绵长的韵味依旧。

    观景台的附近是清朝藏书家徐时栋的故居。他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有藏书六万卷。他不但收集名家的著作,还留心收集乡帮文献,并立有“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之约。这“九勿之约”足以证明古人对书的爱护。他的书房面向月湖,碧波荡漾,花团锦簇,不仅是文人雅士们的精神天堂,亦是是官宦人家垂钓与游园惊梦之地。

    故居前有全祖望的铜像,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续补宋元学术史著作,辑佚和校勘工作,为抗清志士作碑传,曾七校《水经注》,为中国文化作出巨大贡献,是一位人品文品皆佳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赞美月湖曰:“湖水之静深,足以洗道心。湖水之澄洁,足以励清节。湖水之霏微,足以悟天机。”

    花屿袁宅已改建成宁波茶文化博物院,这里是展示宁波茶史、茶事、茶叶、古茶器的专题博物院。袁宅最先的主人袁燮,是四明人尊称的“淳熙四先生”之一。咸丰年间,袁家后裔袁仰周官至道员,将宅邸借给姚燮,这位明州才子长期寓居于此,并名其居处为“枕湖草堂”,与甬上文士在此结社吟诗。给月湖又添了浓重文化的色彩。月湖边的寒光台有一副楹联:“胜地如画图,想是姚大梅笔意;名湖托文教,尚留全祖望书声。”联中的姚大梅便是姚燮,因为他号“大梅山民”。他酷爱梅花,喜欢顺斑作画,以梅画梅。

    C

    走在月湖,可谓处处文化步步景。银台第的对联显示了主人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金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焰生花。前堂谓“绳武堂”,“绳武”两字典出《诗经·大雅·下武》,“绳武”即继承祖先功业的意思。中厅为“今白华堂”,白华乃《诗经·小雅》的篇名。头两句“白华菅兮,白茅束兮”,白华之白象征纯洁的爱情,象征缠绵的情意。晋束皙《白华》题注:“白华,孝子之洁白也。”

    从介绍中了解到,主人童槐通过发愤读书,走上了“学而优而仕”的道路,家道遂中兴。他曾任江西山东按察使,道光三年(1823),复造屋于宋红莲阁故址,“昔红莲阁,今白华堂”又是一副绝对。走进银台第,可以说是与历史进行了一次对话。不仅可以触摸到古代的生活,也可以触摸到传统的心意。

    宝奎精舍为南宋丞相史浩所建,当时的作用是收藏皇帝所赐御书,其地遂名“宝奎里”,明末始称宝奎巷。宝奎精舍展示的图片和物件都是跟高丽国有关的。墙上有四扇精致的花格窗,打开窗扇,呈现的是广德湖六座桥的模型,平板桥、拱桥、廊桥,桥边有民居、埠头、十分逼真。广德湖的消失原来跟高丽国也有关系。北宋政和七年,为解决明州市舶司接待高丽来使高额费用,知州楼异向朝廷提议废湖为田,烟波浩渺的广德湖从此消失。湖废后,增了田地,却破坏了生态,导致环境危机。这样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并没能换来王朝的永固。

    西房的一面墙上,有宋代明州与高丽交往事件历史节点一览图,还有在韩国新安出土的沉船遗物:龙泉的瓷器、南宋的铜钱、货物上的木简。据考证为元代一艘由庆元港(宁波)开往朝鲜的贸易船,从而证明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想起好多年去望湖桥、三支街购物,看到月湖周围民居杂乱,摊贩云集,后来去月湖参加过几次活动,因为来去匆匆,看到的都只是一个局部。这样沉浸式畅游还是第一次。

    一路古迹阅千载,两岸繁华秀今朝。月湖是一本书,一千多年的世事沧桑、人事沉浮,积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它曾经是官宦人家的私藏,因为年代久远变得残缺凌乱,经过几年的修复打造,挖掘出许多文化元素,使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本书厚重而靓丽,人物、历史、景观皆在其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