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共青团员岁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参加鄞江区团委组织的荷梁公路植树活动后,鄞江供销社的团员合影留念。
1985年,参加为民服务活动时的照片(中间那位系布兜正在补雨靴的是本文作者)。
1990年,鄞江供销社部分团员去卖柴岙水库开展郊游活动。
1991年,“文明礼貌月”为民服务日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合影。

    □励开刚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每当我听到这首激情澎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时,都会让我想起曾经度过的十几年共青团员的光辉岁月。每当与朋友们谈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内心就会激动且充满自豪,就有说不尽的话题。

    十七岁那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像我那样的年轻人特别多,能够加入共青团组织自然是件十分光荣的事。那时候大多数单位设有共青团组织,我们鄞江供销社团员较多,设立了团总支,每个月都会开展各类组织活动,最常见的是与兄弟单位(卫生院、啤酒厂、机电站)一起搞联谊活动。每次活动,基本上是安排游戏、唱歌、跳交谊舞等这些项目。头两年,我是单位里年龄最小的团员,每次主持人说,请各单位派年龄最小的团员表演节目,我们单位肯定是我上场。虽然天生五音不全,也少有表演才华,但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场,朗诵些诗歌之类的,而且普通话还不怎么标准。好在那个年代乡村说普通话的人很少,大伙也不在意。时间长了,好多朋友都认识了我。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共青团组织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文明礼貌月”、“五四”青年节,各单位都会安排为民服务活动。我们供销社团总支有免费维修家电、修补鞋子、义务理发等项目。我在副食品商场工作,不像五金商场的同事能修个自行车、收音机之类的,我每次也只能给人们简单地补补雨靴什么的,但在农村倒也挺受欢迎的。随着时间推移,自己也从原先的参与者,成了后来的组织者,以至于节假日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

    最盼望的是每年一次的团员春游活动。那个时候外出交流机会很少,所以大家都期盼团支部的春游活动。但团支部的经费很少,因此,团支书会想方设法到单位领导处争取活动经费,特别与工会主席搞好关系,以工会名义获得活动经费;也经常发动团员参加单位的义务劳动、植树劳动等,以便争取活动经费。记得1984年,我们团总支安排五十多名团员去绍兴参观学习,团支书派我和另一位支部委员前一天到绍兴,联系好住宿和饭店吃饭等事宜。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尽管那个晚上住在住宿费八角钱一天的八人间的大统補上,但依然显得特别兴奋。当时外出还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得坐绿皮火车到绍兴,然后坐公交车到各个参观点。我们人多,绍兴公交车又少,有几个地方只能分开行动。去东湖、大禹陵、兰亭非常不便,大家都挤在一辆公交车上。尽管辛苦了点,但每个人还是很高兴。搞完活动回单位后,工作的积极性也似乎高了很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很多单位的团组织有自己的团刊。鄞江区团委下面就有几十份团刊,这给各个团组织之间、团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为我平时爱好写作,区团委把《鄞江青年》的编辑任务交给了我,给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机会。每个月,我把编团刊作为首要任务,组稿、撰稿、编稿觉得十分充实。每年,区团委对团刊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团刊再推荐到县团委进行评比。记得那年,共青团鄞县县委在位于天童太白楼的县团委培训基地召开了全县团刊评比会暨团刊编辑培训会,《鄞江青年》在几十份团刊中被评为二等奖。这是对我们团刊质量的肯定。在培训会上,给我们上课的是团市委的领导、《宁波日报》的编辑和《宁波青年》的编辑,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结交了不少朋友。以后,我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平时把那些好的文章推荐到报社或更高一级的平台。1990年,我把自己业余时间编辑团刊的经历写了一篇题目为《业余编辑》的文稿,先后在《宁波青年》和《浙江日报》的“青年之友”栏目上发表,这也是我第一次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文章见报后,我收到了不少朋友的来信,他们大多是搞团工作和编团刊的青年朋友,其中台州和温州的两位朋友保持着很长一段时间的联络关系。

    在十二年的共青团员组织生活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各方面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组织性、纪律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我觉得,共青团组织的确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在我的影集中,留下最多的就是搞团员活动的那些照片,每次看到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我想说的是:生命中有了共青团员的经历,一辈子也不会觉得遗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