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0岁的史杏根 余姚马渚,百岁老人史杏根很骄傲地告诉她,当年坐着船嫁到这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年纪比很多水闸都大,什么事都看得开。“最要紧就是身体好,胃口好,我体检报告比70多岁的儿媳妇还要好!” |
|
▲ 99岁的钟梅芳 慈城古镇,99岁的钟梅芳刚摆过一场热热闹闹的寿宴。他儿时丧母,和妹妹感情最好。那年去山里卖布,为了躲避日本人的岗哨一夜未归,妹妹哭着在山里找了他6个小时。那时候是真苦,一转眼现在已四世同堂。他的儿女们也都相亲相爱,“都70多岁了,平时弟弟家烧了好菜,肯定给姐姐家送一碗。感情好,是会遗传的。” |
|
▲ 89岁的冯信良和76岁的妻子于秀兰 大西坝边,89岁的冯信良老人祖孙三代都是这里的车坝手,他经历过旧水坝的三次技术变革:从车坝到水坝,然后成了电坝,最后新坝建成,老坝废弃。他念念不忘当年船来船往的繁华:“船一来,就用大绳套住船尾,分成两边,8人一边,16个人一起用力……” 这就是运河边最真实的人家。 拍得多了,夏霞芬也渐渐理解了这个选题的价值——运河的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波澜壮阔,更在于家家户户被改变的琐碎生活。 |
|
▲ 88岁的戴翠玉 算上沟通的时间,夏霞芬每天顶多拍两户,有一天运气特别好,拍完两户打算收工的时候,看到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站在河边的夕阳里唱越剧。那个画面真美,她拍了一张,对方说怎么这么好看,热情地邀请她进家。 老太太叫戴翠玉,88岁,那个家很简陋,但她指着满墙的照片说起往事的时候,夏霞芬突然意识到,家,是最好的背景板。墙上的画、照片,屋里的陈设,具有年代感的家具,一张八仙桌、一把老藤椅、一个梳装台,都是一代代人生活的印迹。 打开每一扇家门,那些最日常的画面,是河边生活的客观实录,也是时代发展的微观注脚,还有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
|
▲ 92岁的王冲夫 和90岁的妻子钱阿多 夏霞芬看到了92岁王冲夫一堆的旅行照,他75岁去了香港,觉得好玩,接着就到新马泰。“10日游才5000多元。之后就到处跑,游长江、登九华山、峨眉山,四大名山我都去了。还有日本、韩国、越南我都是自己去。82岁登黄山,13个人一起,12个人都买了登山杖,只有我一人没买,要拄着拐爬山我就不来了……我就是个种菜的,90多岁每天还能骑着自行车到菜场卖菜,只要你不觉得自己老,你就不会老。” |
|
▲ 91岁的张中杰和89岁的妻子鲍美仁 夏霞芬看到了91岁张中杰每天写的日记,他说当年家里穷,母亲勒紧裤腰带坚持送他去上学。他后来一直读到人民大学,命运因此得以改变。“学习太重要了,它一直在影响着你,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
|
▲ 86岁的沈全民 夏霞芬看到86岁的沈全民家客厅里的投影仪,没想到这个年纪的农村老人摆弄起仪器来这么熟练。“我从年轻时就是这样的,录像机、DVD,什么流行买什么。钞票不用就不值钱了,还是与时俱进享受科技比较划算。” 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常常会让夏霞芬醍醐灌顶。 她一边聊,一边记录。如果老人和子女同意,她还会录音。 |
|
▲ 90岁的吴衍森 17岁到上海学生意,1954年到上海劳动局办理手续到技工学校学习车工,一年半学习结束后,又到重庆,1956年4月分配到北京工作。后来为了不再和妻子两地分居,1961年调到宁波渔轮修造厂做车工。 1993年在宁波渔轮修造厂退休。2004年住进了宁波市颐乐园,虽然妻子离开得早,但他在这里被照顾得很好。 |
|
▲ 100岁的姜曙春 1949年考进粮管所,在东胜街道。后去了杭州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老家,在奉化江口粮管所。结婚后住在宁波东胜。 老伴去年95岁时去世,这梳妆台是她的嫁妆。 退休后喜欢锻炼,打太极拳。现在虽然100岁了,在天气好的时候,还是要到后塘公园去锻炼。 |
|
▲ 88岁的陈东堂和87岁的妻子陈爱珍 陈东堂1956参军到广东,1960年退伍回家,当上生产队长。慈城西陈家当时有300多户人家,在他的负责下储备粮积累了30多万斤,后来都交给了国家。他有50多年的党龄。当时这个田地主要是种植水稻。慈江大闸就在旁边,对农田的灌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生活非常幸福。儿女孝顺,自己跟老伴有空去田头转转,种点蔬菜,自给自足又能活动筋骨。 |
去年年初起,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大运河(宁波段)工作坊的近30位摄影师沿着河寻找、记录、拍摄,历时一年多,用数万张照片定格她最真实的样子。 本报与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甬派拍客频道联手推出栏目“寻脉大运河”,陆续呈现你我都有共鸣的运河故事。 家 能不能在一年之内采访、拍摄完100个运河边80岁以上的老人,记录下他们的人生故事? 一年前大运河(宁波段)摄影工作坊定选题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多半要烂尾的选题。 只有摄影师夏霞芬说,我试试看。 虽然说不出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完成这件事,但她还是一有空就沿着大运河到各村“碰运气”。 村头的树下、桥边或是小卖部,那些老人扎堆聊天的地方,她找个话头加入,不紧不慢聊下去,直到他们留意到她胸前的单反:“哟,拍小照啊?” 取得信任不容易,她表明来意后被拒绝过很多次。但只要足够真诚,总有人愿意敞开心扉,聊聊过往。 做了几十年财务工作的夏霞芬以前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从对方家门口的一棵树、手里洗的一件衣裳聊起,一直深入到一个家族上百年的曲折是非,听素不相识的他们复盘人生每一步的选择、希望和遗憾,细数一代代人之间紧密而微妙的情感联系—— 说起来,都是一家家的细枝末节、平淡日常。没想到一年后工作坊交作业时,选择最“笨”的办法拍摄的夏霞芬最受关注,因为她拍的每张图都耐看。 这个年代,最不讨巧的,才是最难得的。所以甬派拍客频道之后会陆续发布这些寻常人家的故事。那些平淡日常,定格了转瞬即逝的当下,和远去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岁月,提醒每个人平淡生活里的微妙变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价值。 就像运河年复一年平静流淌,包罗万象,也包容无常。 樊卓婧 夏霞芬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