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昨日市区最高气温“破三”

夏天
是不是要来了?

本周将迎来“小满”节气 不妨来份河虾尝尝鲜

    5月14日,市区最高气温“破三”,达到30.2℃。夏天,是不是要来了?

    1 夏天的“基因”已经动了

    我们说的夏天,通常指的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一般连续5日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且后续天气稳定,就算入夏。

    从市气象部门2022年发布的信息看,我市常年平均入夏时间为5月20日。

    从总体天气形势看,5月14日到15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到江南一带,气温迅速攀升,最高气温30℃以上的区域迅速扩张。

    其中,5月15日,中东部地区“热度”最盛,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超过30℃,华北平原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5℃。而这轮升温也将推动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沿线的入夏进程。

    在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周(5月15日-21日)的周日,我们还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如果说立夏意味着天文学意义上的夏天开始,那么,排在立夏后的小满,当属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渐次入夏”,天气向着炎热迈进了一步。

    2 周三周四会迎来阵雨或雷雨

    “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儿了,夏天到底来还是不来?

    从市气象台5月14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5月15日到16日,的确有那么一点夏天的味道,有明媚的阳光,持续的升温,尤其是5月15日,最高气温或将达到32℃。

    但是,5月17日,受江淮气旋的影响,我市将迎来阵雨或雷雨天气,并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强雷电或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预计要到5月18日才会逐渐减弱。

    雨水或将“打乱”入夏的节奏。从市气象台5月14日发布的10天预报看,5月17日起,我市最高气温将回落至24℃-27℃。最终能否顺利换季,就等气象部门的官宣了。

    3 预计今年我市入梅比常年略偏早

    夏天,算是宁波一年四季中“待机”时间最长的一个季节,持续约4个月,大致分为两个阶段:6月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闷热潮湿;7月中旬至8月底,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干燥酷热。

    从市气象部门今年4月中旬发布的汛期气候趋势预测看:

    今年我市入、出梅均比常年略偏早(常年分别为6月12日和7月5日),梅雨量正常或偏少,但有明显降水集中期,局部地区可能发生雨涝。

    夏季平均气温比常年略偏高,盛夏有阶段性高温热浪,高温日数比常年略偏多,极端最高气温39℃-41℃,发生类似去年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较小。盛夏部分地区有阶段性气象干旱。

    今年预计有2个-4个台风影响我市,其中1个-2个严重影响,台风影响总体偏重。

    此外,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频繁,易发生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风险较高。

    4 既有“腰骨堕拢”,也要“有劳有逸”

    宁波民间曾流传有一句谚语“立夏小满节,种田落洋生”,意思是:立夏小满时节,是种田和下海捕鱼的好时节。

    小满时节农事的忙碌,城市的人们恐怕是体会不到的,只能在那些流传的谚语和习俗中,窥见一斑:

    “小满动三车”中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

    此时,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足的水分滋养。旧时,排灌是大事,一般会在小满时节启动。

    《清嘉录》中也曾提到:“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操劳的程度,可见一般。

    过去,宁波镇海、北仑、余姚、慈溪一带皆有种棉花的传统。每年小满来时,棉花刚好抽出五六片叶,正是需要人精心打理的时段,因此民间就有“小满花,正当家”的说法。

    因为忙碌,过去农民在小满和接下来的芒种节气,常常是累到“腰骨堕拢”(宁波话谐音,意为下坠)。

    小满时节,阳光、雨水、作物,都在不停变化,看似“不待扬鞭自奋蹄”,却在另一处自然变化中提醒人们:要适当放慢脚步。

    随着小满节气到来,人的生物钟也开始跟着“昼渐长夜渐短”的规律进行调整。或许很多人最近这段时间已有类似感受:哪怕晚上睡得再晚,第二天还是会早早醒来。

    这种“不由自主”的变化是在提醒人们:要遵循天时,尽量做到早睡早起,午后若是有时间,最好能补上一觉,哪怕只有短短20分钟,也足以撑过一天的劳作。

    还有些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随着天气持续、稳定转暖,很多人渐渐恢复了饭后出门散步的习惯,走累了,偶尔也会在江边、公园绿地的木椅上坐坐。

    按老底子的传统,坐是可以坐的,但不能坐太久,因为“夏不坐木”,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露天的木椅看起来干燥,但经过太阳曝晒,很容易向外散发潮气,容易诱发皮肤病、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

    5 既要“小得盈满”, 也要“恰得欢喜”

    每个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令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时不食”,唤醒的不只是味觉,更是绵长久远的回忆。

    说起小满节气的时令食物,当属河虾。

    江浙一带,自古以来,河道纵横,一年四季有虾。唯独小满时节的虾,“脑中有黄,身上抱籽”,颇有“小得盈满”的境界。

    不比如今从菜场拎着一塑料袋河虾回家的轻巧,过去的河虾,是少年趁着大人不注意,跑到河沟里,用泥将河沟两头堵住,一捧一捧把水舀干,让它们自己跳出来的。

    够不够烧满一盆?难题就留给掌勺的妈妈。嬉戏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早已刻在脑子里。

    或许因为是种再普通不过的家常食材,就连河虾的吃法也跟着“随性”起来。

    有人图一口原汁原味,那就用葱姜清煮,满颊鲜甜;有人偏爱浓油赤酱,那就葱油爆炒,唇齿留香;有人馋涎生猛爽滑,那就用酒、醋生腌,回味无穷。

    “美食博主”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有关于“醉虾”的记载,“带壳用酒炙黄,捞起,加青酱,米醋煨之,用碗焖之,临食放盘中,其壳俱酥”。

    眼瞅夏天要“露头”,大家有兴趣的,不妨跟着袁枚的做法试一试,也算是对“不时不食”的一种遵循。

    关于河虾,有句老话叫“吃河虾不吐河虾壳”。

    究其原因,袁枚说“其壳俱酥”,满足的是口腹之欲;对于从小在河、湖边长大的人,尤其是东钱湖边长大的人来说,这是区分野生河虾和养殖河虾的“土”办法。通常,野生河虾的壳要硬许多。

    吃法上可以不讲究,但在食材的选择上还是要挑剔些,就像小满,“小得盈满”很好,但“恰得欢喜”也很重要。记者 石承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