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1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宁波和深圳 “新赛场” 开跑

四明山下的海曙龙观乡,森林繁茂,是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 通讯员供图

    依山滨海、人口千万级、GDP全国前列……宁波和深圳,两座城市有着诸多相似点。在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方面,两地也各有千秋。深圳,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宁波,也走出过“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在5月18日的2023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中,宁波和深圳千里相会了。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全新的“赛场”,宁波和深圳又要同场竞技了。

    城市+生物多样性 新课题!

    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生物多样性保护,或许更多在山野蓝海,在花鸟虫鱼。它们怎么站在了一起?

    “探讨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建设,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又比较新的课题。”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表示,城市是人类活动最密集、对自然干预程度最高的地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文化价值,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水平。

    城市,如今已是人类主要的栖居地。据联合国人居署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其中城镇人口将占68%。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供给能力,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福祉。

    田成川说,当前一些国际城市,如伦敦、蒙特利尔、新加坡等,都积极开展生物多样保护行动,并将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化,对探索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自1992年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先行探索。”

    深圳的“魅力”之匙

    既有现代城市的繁华,又有红树林的寂静;既有摩天大厦高耸入云的美景,又有黑脸琵鹭摇摆觅食的真趣;既有GDP的高速增长,又有蓝天碧水的亮丽底色……深圳,作为我国崭新的超大城市,它们是如何率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呢?

    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在主题活动现场“现身说法”,向大家分享了深圳的“魅力”之匙。其中有三点,让记者印象深刻。

    其一,是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立法方面,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专章,上升到法规高度;规划方面,率先全省出台《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考核方面,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被新华社誉为“生态文明第一考”。

    其二,是率先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率先将近50%的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24%的陆域和19%的海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这“双铁线”牢牢管理着深圳的城市生态空间。

    其三,是全市域每五年一次、重点区域一年一次的常态化生态调查评估机制。2008年起,每年开展生态资源状况评估;2017年起,五年开展一轮系统全面的陆域生态调查评估,摸清生态家底;2018年起,每年两次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进行全覆盖监测;2022年起,每年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

    作为中国市域最小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山水林田湖草海要素齐全,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保有了丰富且典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尽管深圳陆域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但全市鸟类种类总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曾经“消失”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归,如水蕨、唐鱼、豹猫、欧亚水獭等。

    李水生深情地说,深圳的实践和成效表明,一座国际化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单选题”,人与自然完全可以作一对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大美宁波魅力图景值得期待

    在北仑九峰山森林公园镇海棘螈保护区,平静的净水塘边,生活着外观看似壁虎的“小可爱”——镇海棘螈。这些看似不起眼且离我们生活有点远的“小可爱”,被世界自然保护组织评定为濒危物种,宁波是全国唯一发现这一物种的分布点。

    少有人知道的是,它的发现,来源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政府部门联合高校师生、普通民众开启的一轮又一轮旷日持久的守护。

    在宁波,从政府到民间,都在不遗余力,守护生物多样性。记者从宁波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15年,宁波就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并建立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2022年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把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纳入管控范畴,目前全市省级及以上的自然保护地有28个并持续整合优化,还在典型生态区建立了19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体系。

    统计显示,通过多措并举的保护,宁波目前有野生植物218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5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银缕梅、象鼻兰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等47种。

    另外,我市有陆生脊椎动物546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7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云豹、黑麂、黑脸琵鹭、穿山甲、镇海棘螈、中华凤头燕鸥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河麂、鸳鸯等63种。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为生活在宁波的市民带来了“福利”。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20(第17位);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3.6%,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近岸海域水质改善幅度全省第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宁波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伟明表示,宁波将从“制度美”“生态美”“价值美”“共生美”四个维度助力,坚持示范先行,从服务“国之大者”高度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在甬城大地上描绘出生机勃勃的大美宁波魅力图景。

    记者 滕华 冯瑄

    通讯员 刘金鑫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