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照片里的爱

刚挂上红领巾的李梅月。
去贵州工作前,李梅月特地在东海照相馆拍照留念。
如今李梅月已经78岁了。

    照片中这个目光炯炯的女孩叫李梅月,1945年出生在宁波。

    李梅月家里兄妹八人,她是最小的一个,因此从小备受哥哥、姐姐宠爱。即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仍能时不时收到哥哥、姐姐精心挑选的小裙子,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像个小公主。

    读小学二年级时,李梅月加入了少先队,“感觉很光荣,特地让爸妈带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胸前挂着红领巾的照片,寄给当时在沈阳工作的哥哥。”这么多年过去了,说起这事,李梅月的语气中仍带着兴奋和喜悦。

    唯一让李梅月感到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相隔太久,她已经不记得这张照片是在哪个照相馆拍的,“也想借这次机会,找到当年拍照的照相馆。”

    一张小小的照片,承载着小女孩对哥哥的依赖,寄往沈阳;同样一张小小的照片,饱含着少女对母亲的眷恋,留在家中。那是1966年,年仅21岁的李梅月即将独自去往千里之外的贵州工作。

    当时,李梅月的另一个哥哥在贵州一家国营单位工作,单位允许招家属子弟进厂。而李梅月从学校毕业后,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已经在家待业二三年。

    对李梅月来说,这是一道难题:一方面,工作难找,能和哥哥在一个单位上班,还能互相照应;另一方面,她对贵州的全部认知都来自中学课本,只知道那是一个很远的地方。

    让李梅月感到意外的是,一向对她疼爱有加的母亲倒是十分支持她去贵州,“你参加工作、去锻炼,这是好事。要是一辈子跟在我身边,那可就真没出息了。”母亲说。

    出发前两天,李梅月提出要去照相馆拍照留念,母亲二话不说,就带着她直奔位于东门口的东海照相馆。

    时隔近60年,李梅月依旧记得,当时大家只穿黑、灰、白色的衣服,也不流行打扮,“不过,我还是在黑衣服里衬了一件妈妈手工缝的‘节约领’(假领子),梳了当时最流行的‘两角辫’。”

    临行前,母亲亲手为她收拾行李,特地给她带上了作嫁妆用的樟木箱,里面装满了被子、褥子和衣服,还有沉甸甸的爱。

    从宁波坐火车到杭州,再从杭州转车到贵阳。伴随着火车的“轰隆”声,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李梅月渐渐明白:来自家人的爱,有时是陪伴,有时是放手,但无论哪一种,都将是她面对陌生环境、未知生活的“底气”。

    李梅月在贵州一待就是18年,主要是在实验室从事光谱分析。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十分艰苦,在食堂吃饭甚至连座位都没有。“夏天,我们就站着吃;冬天,天气实在太冷,我们就边走边吃。”李梅月的语气中,透着豁达和乐观。

    工作三年后,李梅月每年都有12天探亲假。当时,贵阳和宁波没有直达火车,要从别的城市转车,一来一回光路上就要耗费4天;火车也只有硬座,“通常到第二天,大家就都坐不住了,铺张报纸就在座位底下睡觉。”对家人的思念,使李梅月克服了舟车劳顿,“一想到能回家,心里总是甜甜的。”

    1985年,李梅月调回宁波工作,在宁波港务局一直干到退休。

    她说,虽然远赴他乡工作、生活的那些年很艰难,但一想到家人,想到家人也在牵挂她,她就不觉得苦,“精神上是愉悦的。”

    或许,从小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有天真而坚定的“勇敢”。

    记者 石承承 见习记者 袁先鸣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手头有在宁波本地照相馆拍的,具有时代特征、纪念意义、动人故事的人物老照片(最好是本人),而且您还记得当年拍照的照相馆或“照相师傅”,可以把照片和相关信息告诉我们,我们会努力帮您找到当年的“照相师傅”,看他(她)是否还记得您。

    如果您曾是照相馆的从业者,手头有反映时代特征、纪念意义、动人故事的人物老照片,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我们也愿意帮您寻找“相中人”。

    您可以扫描二维码,留下照片、联系方式或故事,我们将及时与您联系。

    期待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期待熟悉又陌生的快门声再次响起……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