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
忻元华和滕崇夫妇在孩子们中间。 受访者供图 |
临近六一节,77岁的忻元华又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大凉山支教行程。这一次,为激发大山里的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他打算更新一批实验道具。妻子滕崇则会时不时联系支教过的学校,询问孩子们的最新情况。 从2015年开始,忻元华成为了一名科普支教志愿者,自费前往湖南溆浦县、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等地。2019年,滕崇有了空闲时间,夫妻俩便结伴前行,一同支教。从科普支教到心理咨询,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点燃了13000多名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 自制科普实验道具 不断解锁新校舍专业教室 从原宁波高专(现宁波工程学院)副校长岗位上退休后,忻元华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经常给社区的孩子做科普讲座,“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宁波市最美志愿者”……荣誉接踵而来,但他最看重的,始终是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 2015年,当时69岁的忻元华看到一则招募志愿者去江西支教的通知,当即报了名,成为队伍中年龄最大、也是唯一的科普志愿者。之后,金沙江畔、甘肃陇西等地都留下过他支教的足迹。2017年,他独自一人前往大凉山支教。2019年,滕崇也加入到了支教的队伍中。 忻元华擅长科普实验和讲座,滕崇一直是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是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在他们支教过的四川凉山州木里中学,忻元华和滕崇第一次解锁了新校舍的“科学实验室”和“心理咨询室”,“经过这几年的对口帮扶,大凉山很多学校的硬件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真的缺老师。” 为了让科学更好玩,忻元华行李箱里的科普实验装置都是自制的。“眼见为实可以更加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爱上科学。”他利用旧的空调遥控器、圆珠笔笔芯、哨子、洗面奶瓶子等各种废弃材料,先后研制出小火箭发射、电磁波点灯、超声波遥控、电磁大炮等各种有趣好玩的实验道具。 每次出发前,忻元华最大的任务就是整理行李,要带去的实验道具装满整整两大箱,“安检的时候,两个箱子起码要过三次,还常常要开箱检查。”他说。 科普实验+心理辅导 一个月给6000名孩子上课 2020年10月,忻元华与滕崇一起飞往西昌,抵达时已是深夜。第二天坐长途大巴去往美姑县拉木阿觉乡的“儿童之家”。本就路窄弯道多,加上山中竟然有30公里路面被大雪覆盖,原本只需要4个小时的车程,最后足足开了7小时。 虽然一路艰辛,但第一堂课收到的效果就让忻元华感到“值”。 “他们看到我用自制激光枪‘消灭’了远处的气球,看到我用三分钟制出了一块冰,觉得很神奇。”有一名学生看完实验,跑过去跟他说:“忻老师,谢谢您,我长大后想走出大凉山,能跟我说说您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吗?”那一双求知的眼睛打动了忻元华。 忻元华忙碌的时候,滕崇也是日程满满。 除了上心理健康教育课,她还要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教师培训。很多大山里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到特别孤独和缺爱。 记得在一所中学支教时,滕崇关注到一名男生,平时基本不跟同学搭腔。滕崇一有空,就找他聊。男孩一开始也不说话,没想到过了一阵子,竟然主动开口了:“滕老师,只有您,才是最愿意和我说话的人。” 逐渐地,男孩打开了心结。后来他还上台表演节目。滕崇看到视频后,感到非常欣慰。 2021年,尽管疫情还没结束,夫妻俩又前往凉山州西部的盐源、木里县支教。一周后,木里中学校长还邀请他们去木里高中和另外一所初中支教。那一个月里,两人一共给6000名学生授课,不仅为孩子们启蒙科学,而且还教会他们认识自我,调整心态。 模范引领 汇聚爱心 从甬城绵延至大凉山 滕崇会将孩子们寄来的一封封感谢信收藏起来,其中有两封特别的信,她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这背后还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廖燕和陈金花是盐源县干海中学的同班同学。两人的家境都比较贫困,廖燕省吃俭用,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一直想着自己是不是上学花销太大,给家里带来了压力,而陈金花由于脸上的斑变得自卑,每周还需要一笔费用治疗。 滕崇把她们的真实情况发在了朋友圈,没想到马上就有好心人回复,愿意给两人提供助学金。两名学生还分别写了感谢信给这位爱心人士。滕崇了解到,这两名学生现在学习非常用功,跟之前相比都大有进步。此外,夫妻俩还做了许多好事。 支教过程中,忻元华看到了许多年轻的志愿者义务在当地服务,时间大多在半年以上,他很受感动,2020年支教回宁波后联系了几位校友,每学期给在当地的几十位志愿者增加一点补贴,代表来自宁波的心意。 两个人带动一群人,点滴关爱汇成河。今年的大凉山支教行程,忻元华、滕崇原定4月启程,但由于意外原因耽搁了,他们打算推迟些日子再出发,回到他们成为“孩子王”的那一所所学校里……记者 丁晓虹 徐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