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帮裁缝技艺。 |
 |
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 |
 |
余姚土布制作。 |
 |
越窑青瓷制作。 |
 |
金银彩绣制作技艺。 |
 |
“老虎鞋”制作技艺。 |
 |
宁波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
 |
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
去年年初起,宁波市摄影家协会大运河(宁波段)工作坊的近30位摄影师沿着河寻找、记录、拍摄,历时一年多,用数万张照片定格她最真实的样子。 本报与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甬派拍客频道联手推出栏目“寻脉大运河”,陆续呈现你我都有共鸣的运河故事。 讲一个故事 应宁波市社科院之邀创作“甬城流淌大运河”手绘地图的时候,杜莹和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肖荣春以及同事严红彦老师去很多地方实地考察,如果是假期,就带上女儿小满。 小满会问些问题,比如“烧出越窑青瓷的荷花芯窑址,为什么是长长的?”“水则碑上的‘平’字,是希望风平浪静的意思吗?” 杜莹把小满关注的这些细节画进地图。从女儿很小的时候起,这位在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任教的80后妈妈就在思考,怎么样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家乡,了解那些历史文化、民俗特产、风土人情,并为此作了很多尝试。 那些尝试,从小满3岁那年就开始了:她们在中山公园一带闲逛,小满对路名很好奇:“妈妈,你说卖鱼路是卖鱼的,那苍水街是干嘛的呢?” 杜莹抓住机会循循善诱:“是纪念一个叫张苍水的民族英雄……” “就像中山路是纪念孙中山一样。”孩子思维跳跃,“那中山路和中山装有什么关系呢?和宁波又有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本科时学历史,研究生主攻传播学,对服装又很感兴趣的杜莹可以讲上几堂课,但3岁小孩哪有听课的耐心。 “走,我们还是先去认识下张苍水。” 张苍水故居是闹市区一处安静的景点,小满对高高的砖墙和威武的铜像兴趣缺缺,但被一首童谣吸引。“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坐轿子,四月种地下秧子,五月白糖温粽子……” 她很快会背了,回去绘声绘色地跟外婆讲,那个叫张苍水的爷爷小时候也住在宁波,也喜欢磕瓜子、放风筝,长大后就变得很厉害…… 当遥远的历史有了家长里短的温度,就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了。杜莹想到关于中山装的问题,便心血来潮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让学龄前的孩子了解中山装。 有个学生画了组画:一间裁缝铺里,一个老人给一个孩子讲了红帮裁缝接受周总理委托为西哈努克亲王一家赶制西服和大衣的故事,他没有量体裁衣,光靠观察就做出了合身的衣服。小满从此记住了红帮裁缝,一看到西服就会说:“这是我们宁波人设计的。” 这件事让杜莹很受启发,后来她看到一本关于宁波市非遗的图典,小满一下就翻到红帮裁缝那页:“小裁缝大视野”,但更触动杜莹的是书名:“乡愁”,她觉得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该只是书里的知识点,应该转化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理解和认同。 于是杜莹一边给小满讲,一边和学生一起,把宁波的非遗以及相关的建筑、民俗画出来,配上文字穿插成故事讲给更多的孩子听。 她当时也不知道,这本图典的主创摄影师邱文雄已经拍了很多年非遗,图典出版后还在继续。他认识很多非遗传承人,他们多年坚守一隅打磨光阴,毕生心愿就是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 这些年,杜莹带着学生不停地画,邱文雄不断地拍,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 “做”一首唐诗 小满读小学时,她所在的海曙外国语学校也有一些关于非遗的特色课程。美术老师曾带了一个家乡宁海的堆漆提桶给大家看,“以前宁波的女孩子出嫁,爸爸妈妈就会找最好的工匠,细细地做一个漂亮的桶,让她带过去,就像爸爸妈妈陪在身边。” 午后的阳光打在提桶朱红漆的花纹上,孩子们眼里闪着光:“好漂亮啊!” 作为非遗的一种,泥金彩漆的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但因为和日常生活的距离,孩子们大多对其很陌生。老师买了许多木盒子和木桶,刷上朱红的漆,让大家自由发挥,用太空泥做成上面的花纹,用金色的炳烯颜料细细勾画。 老师还会给孩子们讲越窑青瓷,学校里没法烧出秘色瓷,但做做陶艺还是可以的。 陶艺教室是很多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大家把各自的创意和想象揉进泥巴里。比如老师曾布置大家“做”一首唐诗,于是满满一桌,有“独钓寒江雪”,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留得枯荷听雨声”…… 每周一次课,五六周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烧制又得好几天,老师说,我们要像千年前的匠人一样,既耐得住寂寞做事,也能沉得下心等待:一团泥巴,变成一首诗,哪能不需要时间呢? 这些年,很多学校都根据当地特色开展非遗课程:鄞州华泰小学开设了多年甬剧课,奉化很多学校都有舞龙课,余姚小曹娥镇中心小学开辟了1亩左右的实践基地,教孩子们种棉花、织土布……这些课,考试不会考,也不是马上可以看到效果的“成绩”,但老师们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载体,把古老的乡愁植根于年轻的心灵中。因为将来,这些孩子中肯定有人会成为建筑师、设计师,或者有机会规划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那么他们会不会比那些只学实用专业的人考虑得更多些,做得更好些? 至少,他们也会成为父母,那么教出来的孩子会不会更懂得审美,对生活更有信心? 理解一条河 跟着杜莹行走在大运河的角角落落时,小满渐渐长大了。这些年耳濡目染,她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窑、一个碑,一座桥,一个坝,她开始和妈妈讨论,运河边祖祖辈辈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那些古老建筑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家族的生活如何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变迁,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怎样在这些日常细节里潜移默化地发生…… 运河,把很多零散记忆都连在了一起—— 在三江口,“运河出口与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交汇处”的石碑让她们想起从唐代起就沿着海丝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越窑青瓷,还有从这里走出去的红帮裁缝、宁波帮。 走进庆安会馆,她们从各种航运贸易船聊到了田螺山的独木舟、象山的船模、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船;从港通天下联想到书藏古今,从古籍修复技艺说到助力阅读的现代科技,也会从天一阁的建筑联想到保国寺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那些像积木一样的榫卯工艺,也同样使用在十里红妆中的万工轿中,而其中的工匠基因,影响着一代代人,成就了今天的“单项冠军之城”…… 聊天是随性的,有一搭没一搭的,但聊着聊着小满说,她懂了,如果宁波是本书,那运河就是目录。每个人都能沿着它在这座城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章。 杜莹也有了新的灵感,她和宁波出版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的朋友们一起头脑风暴后,又策划出“童游宁波”的系列绘本,通过“一只青瓷杯”“一艘小木船”“一块小积木”“一座藏书楼”等线索,串起宁波精神,让更多的孩子去了解、感受、传承……她的画笔不曾停过。 邱文雄也在继续拍,转眼已经拍了百余个非遗。他觉得这是传承历史人文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童年时光得以重现,家族事件得以铭记,祖辈传统得以延续,它们承载着人类绵绵不绝的情感、记忆、牵挂和乡愁。 越来越多的人作着类似的努力,用文字,用影像,甚至VR、全息等各种载体寻找、记录、呈现、传播…… 如果运河是一座城的目录,那么这些留给孩子的美丽乡愁,就是将这本书永远放在心头的理由。他们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打开不同章节,得到启发留下感悟,收获抵御人生风雨对抗浮躁人心的力量,续写孜孜不倦代代相传的篇章。 记者 樊卓婧 文 通讯员 邱文雄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