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红人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31日 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妈妈,其实我知道”

孩子11岁时,母子在郑州街头。
儿子3岁时
扫描二维码
可欣赏全文
作者简介
赵年珍,中学高级教师,资深语文人,闲暇喜弄笔,多篇散文发表在本地媒体。

    一 妈妈,我来帮你

    2003年夏天,儿子两周岁半,侄儿满月酒在家里办。彼时,屋里院内人声鼎沸。

    中午时分,我在卫生间洗衣服,清洗好准备去晾晒时,却发现出不去了,原来,卫生间的门上搭钩不知被谁扣上了——为了防止孩子玩水,家人特地在卫生间门上方安装了一个风钩,以便随手关门,这样孩子就不能随意推开卫生间的门了。就这样,我被细心的谁粗心地关在了里面。

    侧耳倾听,门外除了喧闹,还是喧闹,看来我得想办法喊人。先是高声叫“妈妈”(我的婆婆),呵呵,大概是人的本能,有困难第一就叫妈。几声之后不见回音,客人太多,她没听见。于是开始大声叫老公,四五声之后,还是没有回音,郁闷极了,开始大声直呼其名,大概十多声吧,并且开始拍门。还是徒劳。他大概陪那些客人海阔天空聊得正欢呢。

    无奈之下,我只得试着叫儿子。其实他还太小,何况正和许多小朋友在房间看动画片呢。隔着两道门和客厅,加上人来人往,喧闹嘈杂,他能听到我的呼唤吗?即便知道我被关在卫生间里,他恐怕也无法独自开门呢。但是我总不能干等啊!于是我叫了两声:“康康!康康!”

    来不及叫第三声,我就听到了儿子在门外的声音,他说:“妈妈,我来帮你!”

    他是一直在找我吗?为什么独独儿子能在嘈杂声中听到我的呼唤?他一定在我呼唤妈妈、老公时,就开始注意了,而且开始寻找自己的妈妈了……还没有出来,我已泪流满面。

    等儿子拖来椅子,爬上去打开搭钩时,我一把抱住了他,任泪水打湿孩子的脸颊……

    二  妈妈,其实我知道

    孩子出生后,我当时在离家60公里的另一个城市上班,正好带高三,学校隔一周放两天半假,另一个周末只放半天,我只能隔周回家陪孩子两天。老公还在读研,孩子断奶后,就一直放在奶奶家里。

    2004年8月,我们迁到宁波定居,工作安定后,在儿子满4周岁的那天,我们终于可以把他接到身边了。

    初到陌生环境的儿子很不适应,早晨我们上班时,他紧张不安,惟恐我们像以前一样,一去多日才返;白天上幼儿园时也会哭泣,从奶奶早晨送他入园起,就一直盼望下午放学。

    还好,持续10多天后,儿子终于明白,这一次,我们一家人再也不会分开了。他的情绪也就安定下来。很快,幼儿园老师也夸奖他的乖巧伶俐。

    一天晚上,讲完故事后,该休息了,他不知被什么情节触动,突然冒出一句:“妈妈,其实我都知道!”

    我好奇地问他知道什么,没想到他的泪水却涌出来,哽咽着说:“你们以前总是骗我,让奶奶带我去玩,你就走了。”

    我大骇,心酸而且心痛。儿子9个月断奶,一直到4周岁,整整3年时间,寒暑假除外,我每次回家看他之后,返校时总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奶奶带他出去玩,然后独自到车站,奔赴另一座城。

    我一直以为自己处理得巧妙,现在,听了儿子的话,我突然明白自己的处理方式其实一点都不明智。我以为是在保护孩子,谁知却一直让孩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等待与煎熬中,这对于一颗幼小的心灵而言,是多么大的伤害啊。

    现在想来,完全有更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孩子,2周后,妈妈可以回家一次,甚至可以让他陪着奶奶到车站接送妈妈。这样他就会有期待,而不是时时处于无端的恐惧中。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未必比我们成年人要少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