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1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谢家的进士们(上)

□胡白水

    镇海(古称定海)谢家是世代重文的翰墨大族,自宋宣和七年(1125)前至清光绪九年(1883)的近七百六十年中,共有十一人考中进士,超过全县进士的百分之十,列当时全县各姓氏进士之冠。

    谢家第一位进士谢宇

    谢宇,字用乾,平江府人,即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宋宣和七年(1125)八月,以进士功名任镇海县令。

    谢宇是来镇海之前在原籍考取进士,所以在镇海进士名录里找不到他的名字。有关他的科举之事,可能在平江府志或苏州市志里会有记载。

    这位镇海谢家唯一的外地籍进士,可能来镇海任职年代较早,或者任职时间较短,抑或是任期政绩平平,反正没有留下多少生平事迹。

    相反,对谢宇后事却留下了较为详细的史料。他去世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镇海县令任上,那正是金兵南下战乱之时,“道路荆棘,榇不得归”,只得暂时殡于铁观音寺。铁观音寺,原先叫观音教寺,在县东北二里,初建于宋皇祐年间(1049—1053)初期;在绍兴年间(1131—1162)中期赐额观音院;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修建大殿后,县训导陈焯见寺内供奉的是铁观音,便改书门额为铁观音寺。这个陈训导敢改赐额,胆子不小。

    暂时殡于铁观音寺的谢宇棺椁,在宋绍兴元年(1131)由家人移葬东管乡,该乡区域相当于现在的蛟川街道。安葬谢宇的墓地离县城陆路八里、水路十五里,后来该地成村,称为谢家坟村。传说谢家坟在夜间有号呼号哭的声音,其音若:“谢家坟,鬼开门。”因有此传说,村民们在元朝初期,趁拆谢宇墓石去修筑城墙时,畚土掩覆坟墓,致使谢宇墓的封土至明末清初时,还“高丈二尺许”。

    谢宇去世后,其家人未回平江原籍,而是选择县学宫之西定居下来了。镇海县学宫前后建有两地。前一地学宫是宋雍熙二年(985)建在“县东二十步”。镇海自后梁开平三年(909)置县以来,直到抗日战争前期,县衙门始终设在现在文化广场南大门那个地方。那么“县东二十步”,就是县衙门东侧不远,即现在中山路的西端。然而,该地学宫在建炎四年(1130)被金兵所毁。后一地学宫是宋绍兴八年(1138)建于“县东北半里”,这个学宫直到1946年成为县立初级中学,现在镇海中学校园内。如果从定居的年代来看,谢家应该是住在前一地学宫之西,即县衙门附近;如果考虑到记载的滞后性,谢家也许住在后一地学宫之西,则为羊山庙弄或旗杆格弄附近。这便是镇海谢氏第一家,其一世始祖当属谢宇。

    谢宇之后,谢家出现了第一个进士空白期。

    谢家第二位进士谢琛

    谢琛,字伯玉,号恒庵,是谢宇的十世孙,在明正统四年(1439)考中进士。

    谢琛考中进士,结束了谢家第一个进士空白期。这个进士空白期占据了宋朝后半部、元朝全部、明朝前半部,跨过了谢家从二世到九世的八代人,历时三百多年,是谢家时间最长的进士空白期。可见,科举之路绝非坦途,谢家进士之路更非畅通无阻。

    然而,落实到谢琛的科举之路,相比之下还算平坦。镇海县在正统三年(1438),只有谢琛和杨珇两人中举,第二年只有谢琛一人登上进士榜,而杨珇从此名落孙山。镇海很著名的进士夏时正(1412—1499),比谢琛早三年于宣德十年(1435)中举人,却比谢迟六年于正统十年(1445)才中进士。县人为表彰谢琛,专门在城北东街为其立了进士坊。在古代,立牌坊是相当高的荣誉。在镇海县城,自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这一制度的约一千三百年时间里,只为两位进士立过牌坊,另一位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的状元张信。

    谢琛考中进士后,先依次出任江西上饶知县、河南林县知县;后升河南开封府通判、福建泉州同知、福建按察使佥事;最后也病逝于任上,史称“福建按察使佥事谢琛”。

    终身为官的谢琛,为政精强,甚得民心。在受朝廷委派稽核磁州钱粮存储情况中,发现该地仓储积弊甚重,便问责守吏,使守吏不得不认罪。在任开封通判时,因父丧归里,所属州县纷纷赠送赙银共两千多两。谢婉拒不成,待离城二十里后,仍派人将赙银全数封送归还。民众誉谢为“谢城隍”,画像供祀。

    文人出身的谢琛,博学强记,知识丰富。离林县县治二十里有一废祠遗址,传说有“白牛”神作祟。谢琛深知根本没有什么“白牛”神,认为此“白牛”乃孔子门徒冉耕字“伯牛”之误。后掘土得碑碣,果如其言,众人诚服。但为文富丽的他,平生仅留下一册《梅花百咏》。

    谢琛病逝后,归葬镇海东管乡广济桥北。镇海县曾有多座广济桥,东管乡的广济桥位于东西走向的中大河上新添庙桥与迎师桥之间。迎师桥至今尚在。

    镇海城区谢家传至十世,有三支散徙甬江南北的灵岩乡柴楼、莘岙和东管乡中官路,后来又分派迁于大榭、白峰、峙头多处,发展成全县性的大族。镇海县已以甬江为界,析为镇海、北仑两区。至今,在镇海区的谢姓人数,列全区五百七十六个姓氏的第五十二位;北仑区的谢姓,为大碶街道和大榭街道的柴楼、莘岙、新安和长塘四村的大姓。柴楼谢家是由谢琛弟璵、瑊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始居。

    谢琛之后,谢家出现了第二个进士空白期。

    谢家第三位进士谢渭

    谢渭,字道游、鑑止,生于明隆庆元年(1567),为谢琛玄孙。谢琛有曾孙大纶;谢大纶生三子,次子渭,即谢家十四世。

    谢渭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取进士,结束了谢家第二个进士空白期。这个进士空白期占据了明朝中期,跨过了谢家十一世到十三世的三代人,历时一百七十五年,比第一个空白期缩短了一百三十余年。

    谢渭能考取进士,以后又能尽心为官,与谢瀚、刘调元这两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密切关系。谢瀚,字爱夫,号泮池,为大纶长子、渭长兄。瀚幼年与弟渭同肄举子业,见家贫无以养亲,自己遂弃学经商,奉养双亲,资助渭继续读书;瀚在渭中进士任官后,仍操持家政,不让渭分心,使渭终成名宦。刘调元,字百揆,诸生,家贫,设塾收徒,弟子多有造就,除谢渭外还有工部郎中范我躬,是位教书有方的优秀教师。

    谢渭长与县人李玉华、武爱文、薛三才、薛三省相友善,常以古文词相倡和。李玉华,字绮霞,诸生,“幼负殊质,寓目成诵”,被称为“蛟川奇士”(蛟川为镇海别称)。武爱文,字信陵,生而颖异,喜作古文词,有《冰壶诗集》明志,世称“冰壶先生”。薛三才,字仲儒,别字青雷;薛三省,字鲁叔,别字天谷。这对薛氏兄弟,分别于万历十四年(1586)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考取进士,又分别官至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和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死后均赠太子太保,分谥恭敏和文介,生前死后皆名重朝野。

    县人称谢渭与薛三省、薛三台、薛士珩为“邑黉四隽”。薛三台,又名玉衡,字六符,别字高尘,三才族弟,中进士后授官,因得罪御史告归,于镇海城西北隅筑三层楼安家,课弟子读书,终年六十一岁。薛士珩,字长瑜,一字白于,三才长子,贡生,卒后学者私谥“孝定先生”。

    谢渭中进士后,先后授大理寺评事、湖广按察使副使、四川安绵道、广东按察使等职。他懂兵法,好习武,对平定奢崇明父子蜀黔作乱多出奇策,屡建战功,深受四川两任总督朱燮元、张鸣鹤挽留,任四川布政使。父大纶以子贵,赠为四川布政使右参政。

    谢渭在总持讲寺附近建有一宅,名为万玉山房。总持讲寺在县东北一里、梓荫山南麓,创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初,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毁于火,其遗址在清宣统三年建为县立中学堂,现为镇海中学田径场。

    明崇祯元年(1628),谢渭病逝于成都任上,终年六十一岁,有著作《黄华道》七卷留世。谢渭病逝后,回葬镇海东管乡慈孝村,好友薛三省为其撰写墓志。后来长兄谢瀚以八十三岁高寿去世,也葬于该村。

    谢渭既是第二个空白期的终结者,又是以后连续五代进士的起始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