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旬大爷突发急性心梗命悬一线

危急时刻
这个“救命神器”力挽狂澜

医生正在全力救治患者。

    因为头晕乏力到医院就诊,却在住院期间突发急性心梗并发心源性休克……正当74岁的潘师傅命悬一线之际,鄞州区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学科团队协同作战、通力合作,应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力挽狂澜”,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运气还算好,要不是刚好在医院,说不定命就没了!”6月13日是潘师傅出院的日子。回忆起几天前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潘师傅既后怕又庆幸。

    住院期间突发心梗休克,74岁大爷生命危在旦夕

    5月29日,潘师傅因为头晕乏力等症状收治于鄞州区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经查存在脑动脉供血不足、颈动脉硬化伴多发斑块等一系列问题。入院治疗第4天下午,他突感胸闷胸痛、呼吸急促,持续不缓解,到护士站求助时,已是口唇青紫、浑身大汗。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见状,立即采取呼吸球囊辅助通气、利尿等抢救措施,同时紧急拨打CCRRT(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值班电话,请求支援。

    短短5分钟后,重症医学科刘立申医师赶到现场,发现患者情况持续恶化,心电监护提示血压>200/100毫米汞柱,心率高达150次/分钟,在鼻导管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仍处于低谷,仅为80%左右(正常值为95%以上),如果不扭转这一情况,身体各脏器都可能面临缺氧。

    “需要气管插管!”评估病情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刘立申火速实施插管操作,过程顺利,潘师傅的氧饱和度指标逐渐上升至94%左右,随后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

    但病情很快又急转直下。当晚,检验科在1小时内连报两次危急值,患者心肌肌钙蛋白指标从0.900ng/ml迅速飙升至2.800ng/ml,是正常值上限的120余倍,标志着心肌受损严重!床边心脏彩超也显示其心功能极差,经过紧急处理血压仍难以维持,生命危在旦夕。

    “是心源性休克!”心内科专家团队联合会诊后,诊断潘师傅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建议立即行急诊冠脉造影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通堵塞的血管。

    这项技术已成功挽救十余名危重患者

    但此时患者生命体征极其不稳定,若贸然实施高危心脏介入手术,术中出现冠脉痉挛、心脏骤停的风险极大。经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医生决定启用“终极救命神器”——ECMO技术,为心脏介入手术保驾护航。

    此时已是晚上七时许。接到求助电话了解到病情后,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东军、主任医师叶忠亮等专家丝毫不敢懈怠,纷纷以最快速度赶回医院。ECMO救治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争分夺秒,沉着应对,一气呵成完成上机前评估、ECMO预充、超声引导置管、转机等一系列操作,成功运行VA-ECMO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在“救命神器”加持下,心内科主任王景斌、李丹主任医师联手顺利为潘师傅实施手术,术中冠脉造影提示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右冠近端、回旋支近完全闭塞。经过一番娴熟的支架植入操作,堵塞的血管成功复通。

    术后,潘师傅回到重症医学科继续监护治疗。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病情动态,及时精准调控ECMO流量及转速,优化液体管理,整合心肺支持技术,合理营养治疗。4天后,潘师傅顺利撤除ECMO,次日终于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此时老人神志已完全转清,四肢活动自如,随后转入心内科进一步康复治疗。

    “尽管过程惊心动魄,但我们还是打赢了这场‘生命保卫战’,这是医院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默契配合的结果。”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东军表示,当患者的心肺功能严重受损,ECMO是最后关头的“续命神器”,能以最快的速度支持呼吸和循环,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据了解,该院自 2016年开展该项技术以来,已累计用这项技术成功挽救了十余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袁瑶 谢美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